31、後記,這樣的生命不會涅槃
那年頭,豈止是“黑雲壓城”。
一百多年前的帝國曆史,是那麼沉重:鴉片戰爭把一個龐大的帝國,推進了衰落的深淵。從這一刻開始,列強入寇、內亂頻仍;貪官紛紛中飽私囊,盜賊屢屢越貨殺戮;加上天災摻和,兵弱將寡,無充國庫之資檣、疏扶社稷之梁棟,帝國演繹著萬劫不複之旅。
1840 ,人們記住了。中國,被列強的炮艦打破了狂妄自大和閉關自守,天朝有了第一個屈辱和悲慘的瞬間。雖然有“平英團”、“太平天國”、“義和拳”等跌宕起伏的過往風雲,有魏源、林則徐們“睜開眼睛看世界”的覺醒爭勝、有曾光岷等人“禦夷之道,莫如強兵”的慨然疾呼,有“公車上書”等圖謀依靠朝廷變法圖強救國之幻想,可是當年藐視一切的輝煌就此遠去——曆史注定永遠演繹弱肉強食的叢林規則。曆史不咎既往,帝國真是外強中幹、狂瀾已倒!
1911 ,人們還是記住了,世界上經曆時間最長、達兩千多年漫漫長夜的盤根錯節的封建帝製,被辛亥英雄摧枯拉朽,就此灰飛煙滅。中國開始了融入世界的艱難曆程。
1842年,世界驚奇的看到,偌大的天朝帝國,開始被一紙《南京條約》掀開神秘的麵紗。原來曾經不可一世、被世界所敬畏的“中央之國”,竟然是這樣疲憊不堪,墜落成了像阿Q一樣,雖然不小心遭了“兒子打老子”,叫囂著“你算什麼東西”,卻隻能落得個以“廋死駱駝”的名義,來一把“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的搖尾之相。
1900年,世界沒有想到,因為《辛醜條約》的巨額賠款,帝國大廈還能留下,哪怕是一磚一瓦?
而偏偏是中國這一個黑沉沉的段落裏,有一顆星,他不懦弱,他掙紮,他還想著,大廈也許可以支撐,或許隻要拚搏努力,芸芸眾生就可以不再背誦茅屋為秋風所破歌。1846年,在風淒雨肅中他誕生了。可是他,能量實在太過渺小,而且,和他能量一樣渺小也想為支撐大廈而出力的人實在太少,憾不回天!可是他,因為筋疲力盡而撒手人寰,僅僅六十四歲,應屬英年。他剛好沒能看到兩年多以後,帝國是怎樣的轟然倒塌!因為他鶴西後爆發的辛亥革命,才終於把偌大的帝國連同維係了兩千多年的封建製度掀翻。
在這個時段,這個生命,呱呱墜地;也是這個生命,還沒有叱吒風雲,就悄悄隕落。他見證了一段曆史,他掙紮了這段生涯。他雖然沒有挽巨瀾於既倒,他雖然太過渺小,可是那一段生命卻在草民心裏打上了他涓涓滴雨的一頁印真……
我們看看李超瓊的人生軌跡:
為了混一口飯吃,為了能夠混身宦海,他含辛茹苦、求取簞笥以盛之餘,以寢食之廢,努力攻讀,耗費了半輩子心血;
他受陳海珊提攜,初涉國是,為社稷而辛勞,在遼東大地上,成就了他人生的第一個高峰;
終於有了功名,四十二歲的他,入列宦海,從此開始,一步一步走進生命的終點。入列宦海伊始,他心裏就是時時刻刻“似聞惆悵在黎氓”。他在任上首先想到的,就是,為了保一方平安,必須剪滅地痞豪強;他知道,立國成家,都離不開文化科學,在他的任上,始終都是“起教微渺”,自己掏錢辦教育;為了保護社會最底層的農佃,他始終不忘與土豪劣紳堅決搏鬥,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虎口掏食”、為民爭利;為了抵禦嚴重的自然災害,他吃住在田間地頭、指揮救災搶險,不遺餘力;為了改善生產和生活條件,他組織治下各色人等,大力興修水利,其中,做成了當時人們不敢想象的浩大工程“李公堤”;為了讓大家在天災時期能夠自救,還領導治下黎民,備辦應付災荒的大量儲量倉庫;他想著黎民的疾苦,下大力氣整治糟蹋百姓的“經漕”,而且毅然取消了禍害黎民的“追租局”和“厘捐局”等;為了做好為“黎氓”澆愁的“臨民之官”,他毅然放棄唾手可得鳥居高位卻無所事事的閑職“四品道員”而“混跡於”草蟻黎民……江南一帶,是中國最富庶的區域,可是最重要的,在這“膏腴之地”,他留下了後人取之不盡的“處膏不潤”的清廉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