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麵向大海(大結局)(1 / 3)

六個月之後,他們安全返回了揚子江。在離翠螺山還有四十裏的地方有個渡口名叫“和尚返。”阿昕和小玉在這個渡口附近休息,就快回到那片熟悉而陌生的故土了,二人都壓抑著心中莫名的情緒,近鄉情切。閑聊之際,阿昕便跟小玉說起這個“和尚返”的故事。

從這裏往下遊四十裏便是翠螺山下的東林寺了。東林寺靠著江邊柳溪野渡處有一座古樸的鍾樓,鍾樓上懸掛著一頂宋朝鑄造的大鐵鍾。傳說此鍾鑄成後的四月七日晚上,住持長老做了一個夢,夢見一個金甲神腳騰雲來到眼前說:“我是晨鍾神,奉佛祖之命特來告你,擇一日派一位有道的年輕弟子守護鍾旁,告訴他,你要遠行。一天後,等你走出百裏路程,好讓他撞鍾,你即會聽到鍾聲。那時你隻要念一聲阿彌陀佛,鍾聲即定百裏。”長老醒來,知是菩薩點化。於是,擇吉日四月初八浴佛節清早,長老按鍾神吩咐,選了一位聰明伶俐的小沙彌守鍾。自己這才身披袈裟,手持錫仗向西南方走去。長老走後,這位小沙彌盤腿打坐蒲團上,雙手合十,靜心參禪,隻等一日之後撞鍾。沒想到小沙彌道心不堅,坐了大半天便心慌意亂,坐立不安,老想著撞鍾,老想著師父走了多遠的路,多久才能走出百裏路呢?坐著便覺得腿也麻了,腰也困了,頭腦也亂了,便站起來懵懵懂懂將鍾撞響了。小沙彌當場被這驚天動地的鍾聲震昏了。再說長老剛走出四十餘裏路,猛聽到宏大響亮的鍾聲傳來,心說不好,口中不禁念出“阿彌陀佛,善哉”。之後,停住腳步,原路返回。於是這個返回的渡口便被叫做和尚返。

如今,東林寺又響起了氣韻綿長的鍾聲,這鍾聲一聲聲傳遞開去,召喚著離家的豚族們平安返回。

“以後這裏就不叫和尚返了,叫尼姑返。”阿昕說道。

“為什麼呀?”小玉問道。看阿昕在笑,她才醒悟過來,叱道,“好呀,你罵我是尼姑!”

二人打鬧之際,第二輪長征的驚心動魄淡去了,那熟悉的揚子江水的味道彌漫在整個空氣中,安撫著他們緊繃的神經。

當他們回首之際,第二輪的長征少了第一次的驚心動魄,多了成長之後的滄海桑田。

他們經曆過長征的曆練,知道長征途的危險,但還是沒有料到,第二輪長征會以這樣的方式開始。

在過回程的第一道關口金沙歎息牆時,哨子犧牲了。

哨子孤身一人,義無反顧擔當前哨重任,陪同他們下撤。十方依然決定不回長江,他的違背諾言是為了通知豚族歎息牆的消息,並陪他們上行利用自己熟悉環境的優勢幫助同伴們脫困。他的使命已經完成,決定重返清江。

回到那片讓他留下太多遺憾和傷感的地方,在充滿青青氣味的江水中,了此殘生。

救贖靈魂,懺悔過去,並請求遠在天國的心上人的原諒。

哨子永遠走在最前麵,在歎息牆麵前,按照第一次長征之後得到的經驗,他們知道了原來二腳建歎息牆之後,不僅會留出過牆船閘,還會留出專門的過魚通道,就是在牆上安好的自動控製的升降魚機。小玉在上溯的時候,荊江歎息牆骨架雖然已經大體完工,但那時候升魚設備還沒有開始建設,所以她聰明地跟著二腳的船從臨時船閘通過了高牆。可是當歎息牆完全建成後,臨時船閘會被封死,這時候江中的動物們要過牆,就必須得靠二腳善心爆發留出的升降魚機。在寬闊的江麵上,一架小小的升魚機對於那些洄遊的魚類來說極為難找尋,但這根本難不倒豚族,更別說是聰明的哨子。獨一無二的哨子,豚族曆史上最優秀的向導、偵察員、聯絡員和博思,他順利找到升降魚機,朝後麵的阿昕和小玉揮手,自豪地笑著讓他們跟上。

升魚機下降了,他沒有想到,悲劇在下降的同時發生了。歎息牆的泄水閘門在降魚機開啟的同時打開,泄出閘門的洪水像是出籠的一群猛獸。麵對麵如泰山壓頂般向哨子當頭撲來,哨子在瞬間被裹入巨大的洪流,甩出去幾十米遠,身體被衝擊力撞在大牆的混凝土堤上,撞得四分五裂,他連呼叫一下的時間都沒有就被湮沒在了滾滾洪流中。屍體一直被衝到下遊兩公裏處才擱淺在了岸邊,像團破敗的棉絮。

阿昕和小玉當時正應著哨子的招呼朝降魚機走過來,他們眼睜睜望著這突然發生的一切,來不及作出任何反應。

二腳再次失信於豚,作了背信棄義的小人。

當初在建高牆時,二腳迫於有識二腳的壓力,在壩上留出一部升降機讓豚及鱘等洄遊族通過,但是絕大部分洄遊魚類根本不可能順著幾公裏寬的大壩找到瀚海針尖般的升降機。就是找到也不知道這是為它們準備的通道。因為通道每天隻在固定的幾個時段才自動開啟。於是很少有魚類真正能夠通過這個通道實現突破歎息的旅程。久而久之,升降機似乎成了擺設,連二腳自己也不認為有哪個二腳之外的物種能夠找到這個通道。與其說這個通道是為了魚類洄遊,不如說更多地是為了回避輿論壓力,回避道義譴責。

但是他們忽略了一種動物,豚。如果說長江之中還有一種動物能夠找到這個通道,那就是長江豚。

長江水生動物之王,長江淡水豚。

他們在上溯的時候,碰巧趕上了升降魚機的自動升降,順利地通過。沒想到,時移世易,對豚族來說至為寶貴的經驗在二腳麵前那樣地不名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