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佛陀遊化到憍薩羅國的首都舍衛城,住在一位名叫提婆比多婆羅門的芒果園中,而尊者優波摩那為佛陀的侍者。
那時,佛陀受了風寒,引起了背部疼痛的痼疾,所以找來尊者優波摩那,對尊者說:“優波摩那!我受了風寒,引起背痛。請你穿好外衣,拿著缽,到提婆比多婆羅門家去,為我要一些熱水來。”
“好的!世尊。”
尊者優波摩那來到提婆比多婆羅門家,默默地站在門外。
這時,提婆比多婆羅門正在廳堂中理發,看到尊者優波摩那站在門外,就問道:“外麵這位穿長袍的出家尊者,你默默地站在門外,要乞討什麼嗎?”
“住在芒果園的阿羅漢、善逝,受了風寒,背痛得厲害,你有治療的熱水或藥物可以施舍嗎?”
聽尊者優波摩那這麼說,提婆比多婆羅門就布施了一滿缽的酥、一瓶油、一瓶石蜜,並且差人擔了熱水,隨尊者優波摩那到世尊的住處。尊者優波摩那以油為佛陀塗身,再以熱水泡洗,然後以溫水調和酥蜜飲下。有了這樣的處置,世尊的風寒與背痛,就緩和下來了。
隔天一早,提婆比多婆羅門來探望佛陀。
一番問候寒暄後,佛陀問:“婆羅門!你們怎樣修婆羅門法呢?例如,布施什麼人可以獲得大果報?在什麼時機布施,布施什麼東西,才是殊勝的福田?”
“瞿曇!我們婆羅門最有成就的聖者,稱為三明婆羅門。要成為三明婆羅門有三個條件:是博記多聞的好老師、有純正的婆羅門血統、相貌端正。能布施三明婆羅門的人,可以獲得大果報,而隨時布施飲食與衣物,就是最殊勝的福田。”
接著,提婆比多婆羅門反過來問佛陀說:“瞿曇!你認為怎樣才是真正的婆羅門?如何才是三明成就?布施什麼人可以獲得大果報?怎樣才是布施的適當時機?怎樣布施才是殊勝的福田?”
“婆羅門!善知解脫,解脫一切貪的人,才是真正的婆羅門。得三世了然的宿命通、能見諸趣眾生的天眼通、斷盡煩惱的漏盡通之人,是成就三明的聖者。能隨時布施這樣的聖者,有最大的果報,是最殊勝的福田。”
因果,又是因果!
這下子就連佛陀也避免不了這個問題了。
就連佛陀竟然也避免不了因果這回事。
相信因果嗎?
什麼是因果呢?
任何事物的產生都是有眾多條件引起的,這些條件就是因,由這些因產生的事物就是果。
佛陀也無法逃脫因果,受了風寒引起了背部疼痛的痼疾,所以我們要認識到因果是和我們的生命息息相關的。
“有一次,佛陀在摩揭陀國首都王舍城北郊的迦蘭陀竹園,告訴比丘們說:“比丘們!一般人有樂的感受、苦的感受、不苦不樂的感受,有修有證的聖弟子,也有樂的感受、苦的感受、不苦不樂的感受,他們之間,有什麼明顯的差別呢?”
“世尊!您的教說,是我們學習正法的根源,也是我們學習正法的向導與依靠,請世尊為我們解說,讓我們遵循您的教導來實踐吧!”比丘們請求道。
“比丘們!一般人遇到生理上的各種苦痛,甚至於有致命之虞時,心裏禁不住地生起悲傷憂愁、痛苦怨歎,繼而憤怒迷亂而失去理智。這時,有兩種感受會交相增長蔓延,那就是‘身受’與‘心受’。這種情形,就像有人中了一支毒箭,接著馬上又中了第二支,成了苦上加苦的雙重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