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中是否還有其它的生命?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人類。
除地球外在宇宙中還有沒有生命?還有沒有其他可供人類居住繁衍的星球?一些科學發現和研究的消息表明,宇宙中完全可能有其他可供生命存在的地方,生命家園不隻是地球。
因此,宇宙中也就完全可能有外星生命,甚至有與人相近乃至比人還高級的外星智慧生命。織女星係有“第二地球”。
第一個消息是,2017年11月,英國皇家天文台的天文學家們在織女星係發現一顆與地球相似的“第二地球”,這是一顆較小的、由岩石組成的類地行星。織女星位於天琴座,距離地球25光年,是浩翰夜空中最亮的10顆星辰之一。
“第二地球”的發現使太陽係外存在外星生命的可能性將大大提高——因為生命是由碳和水組成的,隻有在固體且含水的類地行星上才能有足夠穩定適宜的環境衍生出生命。
不過,科學家們暫時還無法斷定織女星係中是否會有外星生命存在,因為織女星是一顆燃燒氫的矮星,它的亮度是太陽的54倍,即使在那兒存在著“第二地球”,但在那種極端的環境中是否有生命存在仍然相當可疑。但是科學家估計,在20年內,將有多顆“第二地球”相繼被人類發現。
在宇宙眾多類地行星中,人們完全可以期望有一顆或更多顆適合生命繁衍。畢竟,宇宙太浩瀚了。
要是真發現外星生命的存在,那就證明地球之外在宇宙中還有生命的家園。許多科學家都在進行這種研究,而2017年三份研究對此根本問題給予了肯定回答,令人如同真的發現“第二地球”一樣振奮。
頭兩份研究由英國皇家天文學會年底發表的兩篇論文,一篇論文是英國加的夫大學馬克斯·沃利斯和錢德拉·威克拉馬辛格兩位學者撰寫的,他們認為地球上的微生物可通過小行星或彗星的撞擊被掀到太空中,並能生存下來。
另一篇由阿馬天文台的比爾·納皮爾撰寫的論文則聲稱,載有微生物的太空碎片會由於日光壓力的作用而被推送出我們的太陽係。納皮爾據此假設,環繞我們地球家園的是一個範圍巨大的、不斷向外擴展的“生物圈”。該生物圈由包含“休眠”中的微生物的太空岩石碎片構成。生命因此可以從一個行星係統“跳躍”到另一個行星係統中去。這樣的“生物圈”比通常認為範圍不超出大氣圈的“生物圈”廣大多了。
“類”地行星”數量驚人,無獨有偶,美國天文學會行星科學分會會刊之後不久也發表華盛頓大學的肖恩·雷蒙德等人撰寫的一篇意義重大的研究論文。雷蒙德等人在論文中宣稱,有驚人數量的行星可以支持生命發展。他們進行了44次行星形成過程電腦模擬,每次模擬都產生出1至4個類地行星,其中包括11個理論上適應人類居住的行星,這11顆行星與它們的“母星”(太陽)之間的距離和地球與太陽間的距離相似。
雷蒙德說:“我們模擬出了幾乎所有種類的固體行星,有像火星一樣非常幹燥的,也有和地球相同的,還有比地球大3倍或者小一半的。”
從該模擬實驗來看,有可能產生生命的行星應該不隻地球一個星球。換句話說,宇宙間存在著許多能勝任生命搖籃的“候選者”。也許,在地球外生命存在的可能性遠遠超過了人們過去的想像。
2020年6月,美國著名實驗室哈雷實驗室研發出一種宇宙航行新能源H19,新能源H19更持久耐用,容易製造。隻要宇宙射線,利用哈雷實驗室製造出來的高分能轉合離心器,就能製造出新能源H19。
2022年,地球人類建造首個太空基地——月球基地。
2025年,地球內亂。經過十年的漫長內亂之期,成立地球聯邦政府。在地球聯邦政府漫長的經營中,整個地球科技發展迅速。在2047年,建立火星基地。
2060年,人類少量開始移民火星,地球聯邦提出改革“同一個家園,同一種文字,同一種語言,我們都是地球人。”經過長達30年的改革,地球隻有一種共用文字“原字”,共用語言“原語”。
原字和原語不類似於成立聯邦政府前各國的文字,而是集各個國家的文字發聲創造出來的新文字、新語言。原語簡單易學,又容易表達。
2105年,聯邦政府提出“第二家園”計劃。計劃提出全地球人花費最高科技打造一個能在宇宙中無限漂流,適應各種危險環境的宇宙飛船。並且在飛船裏建造完美的生物圈,能容一萬人在飛船裏生活下去。這個計劃還攜帶著地球上所有生物的基因樣本,人類的精子和卵子。萬一遇到合適的星球,就在這個星球生活下來,成為人類的第二家園。
2162年。地球聯邦花了五十多年打造出一個宇宙飛船“地球號”。
2067年4月18號,晚上九點聯邦新聞台。一個亞裔麵容姣好的女子出現在畫麵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