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楔子(1 / 2)

炙烤是大自然對人類的考驗,清風明月和桂花飄香是大自然給人類的恩賜。走過熾熱的季節,天上再次月圓的時候,人間便是團圓的日子。

這一年中秋節,對周家來說更加特別,周金鵬七十歲生日。人到七十古來稀,周金鵬卻眼不花耳不聾,走路兩腿生風,還保留著當年做竿子鄉衛生院院長的一股子精氣神。

中秋連著父親生日,周金鵬的大兒子周斯賢、小兒子周斯綿帶著妻子兒子悉數回家,一大家子人在一起團團圓圓有說有笑,周金鵬心滿意足了。

周金鵬家是個典型的醫學世家。祖父、父親都是竿子鄉遠近聞名的郎中,不知道救下多少性命。自己也當了一輩子醫生,雖然隻在衛校經過兩個月的短期培訓學習,但這輩子一直勤習醫術,將祖父、父親傳下來的書都讀完了,也在竿子鄉鼎鼎有名了。

如今,兩個兒子兒媳也在醫院工作:大兒子周斯賢三十三歲當縣人民醫院院長,如今已經是第三個年頭,年紀輕輕就成了專家型領導,掌管百多萬人口大縣的人民醫院,可不是一件輕鬆的事情,眼見著長出了白頭發。大兒媳薑琦琪是縣人民醫院的藥劑科主任。

小兒子周斯綿今年三十三歲,三年前從瑞典一家著名的醫學院博士畢業,現在市人民醫院做腎內科主任。小兒媳張娟娟在竿子鄉衛生院當護士,到現在還沒解決編製問題。

想起張娟娟編製的事,周金鵬的心裏覺得虧欠。十年前,他從竿子鄉衛生院院長崗位上退休,縣衛生局局長找他談話,問他有什麼問題須要組織解決的?他說沒有。

局長是他一手調教出來的徒弟,知道他的小兒媳張娟娟在衛生院工作,還沒進編,提醒他說,師父,過了這個村就沒那個店了,你再想想看,比如兒子兒媳的問題,你提出來,組織上一定想辦法解決。周金鵬想也沒想,一口回絕了。

當時,周金鵬想,等周斯綿博士畢業了,按博士家屬就業的政策,他媳婦的問題解決起來水到渠成,不要自己走後門,犯不著給組織添麻煩。

可是,讓周金鵬沒想到的是,張娟娟這個編製問題看起來有政策,辦起來竟然一拖再拖。先是衛生局和計生委機構合並,編製人事全部凍結,一凍結就是兩年,好不容易等到解凍了,可以辦了,張娟娟年齡又超過三十歲了,政策規定,超過三十歲的,要中級職稱才能辦理進編手續。政策就是一道紅線,哪怕你是院士的家屬,不能辦就不能辦,誰都沒辦法。

張娟娟這幾年,哪有心思參加職稱考試?周斯綿在國外讀書,自己要管孩子,還要服侍癱瘓在床的婆婆,心思都用在家庭上了。張娟娟進編的事,就這麼擱置下來了。

中飯的時候,晚輩們逐個敬了周金鵬的酒,說了祝壽詞,周金鵬的臉就燦爛得像中秋盛開的木芙蓉,周金鵬抿了一口酒,對周斯綿說:“斯綿,你還是找找你們領導,早一點解決娟娟的編製問題,早點調到市人民醫院去,也不要兩地分居了。”

張娟娟眼巴巴看著周斯綿,周斯綿卻一直不表態,她心裏急,說:“周斯綿,我調到市人民醫院對你來說也是件好事,你怎麼不願意跟領導去說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