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1月20日,理查德•尼克鬆總統在宣誓就職時,演說詞是很動人的,他說:“曆史所能贈予的最大榮譽是和平締造者的稱號,這一榮譽現在召喚著美國----這是一個幫助全世界最終走出騷亂的低穀、走上自文明的曙光出現以來人類夢寐以求的和平高地的機會……”他保證在越南實現和平。他采納了“賢哲”們的建議,改善阮文紹政府軍的裝備,擴充其兵員,以便轉移戰爭負擔,撤出美國部隊,到1969年底西貢軍已達到8萬人!
越南戰爭是美國曆史上持續時間最長的戰爭。十多年的越戰,美國耗費了至少二千五百億美元。盡管軍事上美國並未失敗,但它表明美國冷戰策略上的重大失誤。越戰極大的改變了冷戰的態勢。美國由冷戰中的強勢一方變為弱勢,麵對蘇聯咄咄逼人的進攻,尼克鬆開展“均勢外交”,增強美國對付蘇聯的力量,並調整其亞洲政策,多次作出尋求“與**改善關係”的姿態。
而馬來亞在戰爭期間獲取了最少1000億美元的訂單,並且由新加坡船塢承擔了大部分的美軍船隻艦艇的修理和保養,到現在經濟產值已經超過了日本,可以說是越戰中的最大受益者。而且在整體發展方麵也取得了突飛猛進的成果,1968年,晚於新中國四年,馬來亞也掌握了核武器。成為繼美、蘇、英、法、中外,第六個掌握和擁有核武器地國家。在東盟成立後,當之無懈的成為東盟的支柱力量。
1970年7月20日,馬來亞總統特使吳銘乘坐專機飛抵北京,新中國成立後,馬來亞國旗首次在北京上空飄揚。
自1961年8月12日陳嘉庚先生在京病逝,遵從他的遺願,陳嘉庚先生被安葬在集美鼇園。雖然每年都有馬來亞政府派人來憑吊掃墓。但是象吳銘這種身分,公開來華,其意義卻是非常重大。最為讓外人感到不解的是,隨行而來的還有兩位美國記者。多蘿西和其丈夫。
當飛機艙門打開後,吳銘和夫人先行走下舷梯,在離地麵還有三、四級台階時,吳銘就身體前傾,向迎候的周EL總理伸出手說道:“我非常高興來到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北京,感謝中國政府對我此次訪問所作出地安排。”
周EL總理笑道:“二十年了,時間終究還是隔絕不了同文同種的血脈。你的手伸過了遼闊的海洋。”
“時間和地域從來也沒有割斷血脈和聯係。”吳銘稍有些黯然地說道:“這都要感謝陳嘉庚老先生的良苦用心啊”
“是啊。陳嘉庚老先生的影響遠遠超出了國界,他的精神在海內外都將永放光芒。”周EL總理點頭道。
當吳銘向周EL總理介紹到美國記者多蘿西夫婦時,周EL總理親切的與他們握手並稱讚他們是正直的具有職業道德的記者。
親曆了中、馬關係進入新篇章地多蘿西在很多年以後著述地《馬來亞開國總統》一書中評論道:“………中、馬建交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當時馬來亞內部包括美國方麵都存在著許多反對的聲音,但是劉德華利用他的威望和對國際事物一貫的判斷準確說服了馬來亞政府,並且同意帶上多蘿西這個美國人(當然,需要也北京方麵的同意),作為中美改善關係的一種試探………在訪問過程中,劉德華展示了自己謙遜的一麵。在周EL和毛Z麵前象小學生麵對老師一樣尊敬。給我印象最深的是他知道周EL地一隻手臂受過傷,不太靈活,當周EL到釣魚台拜會他時,站在樓廳門口迎候的劉德華滿臉笑容地走到周恩來身後,主動為周EL脫掉了呢子大衣………”
中、馬正式建交在事實上基本沒有什麼障礙。雙方的民間交往很有曆史。而且馬來亞從來沒有承認過台灣,或者對新中國有什麼實質性的攻擊行為。當然。馬來亞政府最多的是保持沉默地態度。外界對於中、馬正式建交地公報有些不以為然,卻對其中的毛ZD和周EL與吳銘地會談內容紛紛猜測,普遍認為中、馬在某些政治領域達成了某種同識,以後的幾年裏發生的事情也證明有些人的猜測並不是空穴來風。
1971年7月911日,基辛格秘密訪華。中美雙方討論了國際形勢及中美關係問題,並就尼克鬆訪華一事達成協議,7月16日發表了《公告》。公告說:“獲悉,尼克鬆總統曾表示希望訪問中華人民共和國,周EL總理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邀請尼克鬆總統於1972年5月以前的適當時間訪問中國。尼克鬆總統愉快地接受了這一邀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