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8年6月25日,英法聯軍發兵進攻大沽口,英海軍司令賀布親自帶領12艘軍艦從攔沙江開往海口,下午3時賀布下令攻擊炮台,清守軍也開始發炮反擊,火力充分發揮下,過不久多艘英法軍艦遭受損傷,賀布本人也受傷。下午4時有4艘聯軍軍艦被擊沉,過了一小時後賀布下令從海口南岸強行登陸,試圖派出海軍陸戰隊從陸上攻占炮台,但是英法海軍陸戰隊運氣太壞,登陸後不久就陷入河邊淺灘的淤泥中步履維艱,淪為清軍大炮轟擊的活靶死傷枕籍。同時英法聯軍也遭到清守軍及從新河來增援的騎兵攻擊,到了晚上聯軍再繼續進攻,但又有死傷。遭遇戰持續了幾個小時,英法聯軍死傷932人,四艘淺水炮艦被擊沉,一艘重傷。經過一晝夜激戰,聯軍遭到慘敗,陸續離開大沽口,向南準備撤退到杭州灣。
英法聯軍艦隊剛剛轉向,還未出大沽口,突然遇上一直尾隨其後的南洋軍艦隊。南洋軍艦隊此前為保持安全距離,離聯軍艦隊大概大半天海程。艦隊提督在確定英法聯軍已經開始進攻大沽口後,急急忙忙的前往救援,剛到天津附近洋麵,就碰上戰敗後撤的聯軍艦隊。南洋軍艦隊因為害怕英法海軍,所以拿出全部家當傾巢而出,此時黑壓壓的覆蓋在英法聯軍的撤退方向的海麵上。
雙方一照麵,都嚇了一跳。不過南洋軍艦隊提督很快判斷出英法聯軍是陸戰失敗,否則不會天還沒亮這麼大規模的離開。他果斷的命令全軍展開炮擊,英法艦隊見腹背受敵,也隻好硬著頭皮迎戰。雙方都無法後退,自然又是一場惡仗。
英法聯軍本來就已經損失慘重,加上一天一夜鏖戰,又累又怕,毫無戰意,遇上幾乎是戰意正濃的南洋軍艦隊,隻能邊打邊跑。在清軍炮台的幫助下,南洋軍艦隊鏖戰三小時,在天大亮的時候,幾乎把英法聯軍艦隊包了餃子,隻溜走了幾艘快船,主力戰艦均升起白旗。
站在炮台上觀望的科爾沁親王僧格林沁幾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雖然有死戰扛住英法陸軍的信念,但萬萬不敢想能截住英法海軍,一激動,把手裏的馬鞭都給掰折了。
他隨手奪過隨從的馬鞭,翻身上馬,到碼頭去準備受降。
消息迅速傳到天津,正在天津禮部尚書瑞麟,一身戎裝,已經準備跟英法聯軍打天津保衛戰,突然得到捷報,第一反應居然是前方敗了虛報勝利。反複確認之後,哆哆嗦嗦的開始向朝廷寫捷報。
捷報在下午抵達北京紫禁城,鹹豐帝和恭親王兩個不到三十歲的年輕人倒是比一班中老年大臣更沉得住氣,先是讓這幫老淚縱橫的大臣們平複情緒,然後讓他們趕緊確認勝利真實性,隨即要鑾駕前往天津。
天津城中的俾斯麥得知消息後,迅速的盤算了下。這支艦隊已經是英國在遠東的最強陣容,如今投降,英國人一段時間內是無法從海上再攻擊清國,所以戰爭前線會移至印緬邊境。
因為不肯幫助清國正麵作戰,德清關係目前處於低穀,好在協助工作做得還比較到位,清國朝廷不至於撕破臉麵。但再想要鼓動清國出兵協助緬甸,恐怕得不到好臉色。
俾斯麥開始懊惱自己當初對清國朝廷太市儈,不知現在該如何收場。
不過沒等俾斯麥焦慮多久,一個意外的好消息就到了眼前:
萊茵東印度公司總督已經調集中南半島上各小國的十萬餘土著軍,已經抵達印緬前線。
當然帕爾默總督不是想給俾斯麥解圍。當德國的勢力伸進緬甸時,久居東南亞的帕爾默就嗅到了利益的味道。他並不關心清國和柏林在緬甸的戰略,但他意識到這是插手緬甸事務的好機會,早早與緬甸國王搭上了線。
於是在柏林暗中支持緬甸對印度動武的時候,萊茵東印度公司就單線與緬甸達成了一係列協議,在柏林之外,東印度公司再更大力度支持緬甸收複阿薩姆邦並占領孟加拉,以換取戰後獲得孟加拉的鴉片和棉花產地。
在英國恢複印度穩定之後,緬甸麵臨英國報複,帕爾默本想當縮頭烏龜,卻得到了英國大舉進攻清國的消息。英國人剛剛經曆了印度叛亂,又兩線作戰,兵力和武裝都可能捉襟見肘。思量再三,帕爾默決定冒險調集暹羅、安南、北馬來的土著軍隊,幫助緬甸鞏固前期戰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