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青隻能答應。
三個人趕了一個多時辰的路,終於到了洪都。
不過,今洪都和上一次王青來看到的洪都似乎有所不同,街上人頭攢動。
也不知道這裏是在辦集市,還是有什麼熱鬧的盛事,反正人潮比上一次見可多了不少。
王青心裏一動。
拉住一個路邊匆匆忙忙要走的人。
這位一看就是個年輕書生。
本來被人攔住,有心想要數落幾句,可是一看到王青施禮。
嘴裏的那些話還是咽了回去。
畢竟這位一看麵前的子身邊的老太太慈眉善目的對著自己笑。
也做不出有辱斯文的事情。
“這位哥可是有事?”
書生倒是斯文有禮。
人家直接對上王青。
“在下姓王,我也是第一次來洪都,不知道人們這是匆匆忙忙的要做什麼去?”
書生笑了,還有人不知道這種盛世?
“王哥,在下姓黃。你第一次來洪都,怪不得你不知道,其實這裏的蕭山書院要舉辦考試,今是蕭山書院第一考試,所以大家都趕往那裏去。”
“蕭山書院?”
韓大誌他們還真不知道。
黃書生一看,得,看起來這位不是本地人,所以連大名鼎鼎的蕭山書院都不知道。
您是那一國來的啊?
“韓大叔,起來,這蕭山書院的山長,那可是咱們大燕國大名鼎鼎的連中三元的劉閣老的兒子劉啟。劉家可是一門三狀元,可謂是咱們大燕國最有名的書香人家。”
“蕭山書院原本是劉家自己族裏書院。不過因為後來劉閣老,待人非常寬厚。有很多親戚朋友的子孫都送到他們這裏來讀書,所以劉家的族學最後越來越大,而且劉家族學裏考出來的狀元進士簡直是不計其數。
名氣也就越來越大,而且劉家的幾任山長都是好學開明之人,願意讓下學子進他們蕭山書院來學習。
才會有了每三年一次的蕭山書院考試。你是不知道有多少人以能考進蕭山書院為畢生的誌願。”
黃書生那是一臉的與榮有焉,仿佛蕭山書院是他們家的書院一樣。
可想而知,在所有人眼中蕭山書院的名望。
“王哥,我要先走了。”
人家急匆匆的又走了。
看起來也是去參加考試的。
王青樂了!
這不是瞌睡給了個枕頭嗎?
“韓大叔這一次您帶了多少咱們的宣紙?”
韓大誌摸了背後的包袱。
“帶了20刀。”
不是他不想多帶,是實在是太重。
二十刀紙那可是有些分量的。
“夠了,老祖宗,那咱們也去湊湊熱鬧,你不想見識一下蕭山書院的考試嗎?不準我爹您得兒子也可以去蕭山書院讀書啊!”
王青也有這個意思,要是王鵬飛能去蕭山書院讀書。
估計也就真的是前程似錦啦。
因為照黃書生剛才那個意思來,這個蕭山書院其實白了就是他們以後的黃埔軍校,進去的人呐,妥妥的出來都是前程似錦。
這就是大燕國以後官吏的培訓搖籃。
要知道在古時候做官,那可是地君親師。
這師傅很重要。
拜師意味著以後你在官場是否走得順遂,是否有人庇護。
當然這就是古代官場的弊病,可是沒辦法。
這個時代就是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