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乙近都,連山到海隅。白雲回望合,青靄入看無。分野中峰變,陰晴眾壑殊。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
神秘的終南山自先秦以來便是隱士避世、修仙之所。終南山又名太一山、地肺山、中南山、周南山,簡稱南山,是秦嶺山脈的一段,西起武功,東至藍田,千峰疊翠,景色幽美,素有“仙都”、“洞之冠”和“下第一福地”的美稱。據傳,周康王時,函穀關關令尹喜,一日忽見紫氣東來,吉星西行,他預感必有聖人經過此關,於是守候關中。不久一位老者身披五彩雲衣,騎青牛而至,原來是老子西遊入秦。尹喜忙把老子請到樓觀,執弟子禮,請其講經著書。老子在樓南的高崗上為尹喜講授《道德經》五千言,然後飄然而去,於是樓觀成了“下道林張本之地”。
終南山地形險阻、道路崎嶇,大穀有五,穀過百,連綿數百裏。《左傳》稱終南山“九州之險”,《史記》秦嶺是“下之阻”。但終南山的南夢溪,風景最好,珍禽野獸隨處可見,清水瀑布到處都是,還有很多千年古樹、奇花異草絕峰怪壁,溪水石潭。此處氣候濕潤溫和,森林茂盛,百草蔥鬱,古木參,四季鳥語;林中藤蘿纏繞,隱蔽日,山風過境,林濤陣陣,不絕於耳,峽穀眾多,層岩疊嶂,溪水石潭,靜影沉璧。所謂:春望翠綠繽紛,鶯歌燕語。夏品紅果伴花,虹霽如弦。秋觀萬山紅遍,落果釀。冬賞葉幹鹿行,鳥獸踏雪。“穀底山嶺道阡陌,溪水橫出,隱蔽日,即便正午時分,也若處迷宮,不知南北。”就在山穀道蒼柏之側一隅籬笆園,三間茅屋展現眼前,園中似有藥圃,還似有機括、齒輪、木鑿等器物。側耳聽得歌聲從茅屋中傳來:
“雲中鴻鵠兮擊長空,海間鯨鯊兮吞大海,壯誌未酬兮待明主,再定下兮定下。”
歌聲清幽入雲,氣勢不凡。莫非是世外高人,此地難道是神仙道場?非也!此茅屋歌者便是本書的主人公,一位胸懷社稷、心係百姓,有經緯地之才,又有神鬼謀策之道的年經人雲孟,雲景略。雲孟此時年方二十四歲,麵如冠玉,身高8尺有餘,劍眉丹鳳眼,英俊消瘦、意氣風發。
雲景略是何人?他為何會隱居於終南山?他又有何才能稱得上是經緯地之才?
這一切疑問都要從二十年前的一場浩劫講起。
雲孟本家居青州廣固,祖上本為晉人,一脈單傳,書香門第,祖父雲茂古、父親雲清石都是老實又有些迂腐的讀書人,當時士族觀念盛行,門第出身不高的庶族百姓就是再有才能也很難入仕途。雲家以開館授課為生,祖父、父親都是教書先生。祖母早亡,母親嶽氏勤勞賢惠,一家人過得盡管清貧倒也生計無憂。雲清石三十歲時雲孟出生,之所起名為孟,多半是希望雲孟今後能好好讀書,發揚孔孟之道。雲孟自幼就與別家的孩子顯現出了不同。九個多月便蹣跚行走,未滿周歲就能牙牙學語,二歲時祖父為其開蒙,到三歲時便可吟詩作賦,字跡更是工整得很。祖父雲茂古對這個孫子疼愛有加,每日隻要看見雲孟就嘴角上翹笑嗬嗬的。然而一場突如其來的變故卻打破了這一家人的平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