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子

一個真實的故事:

一位父親有兩個孩子,大的為男孩,的為女孩。男孩七歲時,這位父親給了他一項遊戲:帶上妹妹到超市購物。遊戲,就要有規則。這項遊戲的規則就是:帶上一定數量的錢,到超市內消費。條件一:若剩餘的錢超過百分之十,罰百分之十;若超過百分之十,依然罰百分之十。條件二:所購買的物品必須是家裏必需的,並且家庭裏的每一個成員的需要都要滿足。

兩個孩子高高興興地去了,花錢的事情總是讓人興奮的。但在購買物品時,兩個孩子卻發現這是一個難度極高的遊戲。要考慮到家裏需要什麼,每個人需要什麼,還要把這些需要與手中的錢達成一致。這又要涉及哪些物品是最優先購買的,以及每種物品所購買的數量。

第一次遊戲兩個孩子用了兩的時間才完成。

後麵的故事大家可以大開腦洞,盡情腦補。

這位父親是一個具有智慧的爸爸,年輕時在中關村倒騰過軟盤,現在是某上市公司的董事長。

※※※※※※

另一個真實的故事:

男孩在十二三歲的時候迷戀上了網遊。奶奶媽媽勸,無濟於事,男孩反而在一步步地滑上網癮的深淵。

一,男孩的父親偷偷給了他兩百塊錢,告訴他不要讓奶奶和媽媽知道,到網吧玩個痛快。

男孩高興極了,到網吧裏一玩就是兩。後來,他發現他累了,是真的累了。然後回家,感覺玩遊戲也就那麼回事,他開始不明白他怎麼會瘋狂地喜歡上遊戲了呢?

男孩的父親問他感覺怎麼樣?他了自己的感受。父親告訴他,他對遊戲的迷戀隻是一種好奇和被反對後的一種釋放,並不是喜歡。若他真的喜歡,父親會想辦法讓他走遊戲這條路。但現在看來他的愛好並不在這裏。

再後來,男孩的父親告訴他,當時讓他去網吧玩痛快,他也是很擔心的,也算是一次冒險。不過他的冒險看來是成功了。

※※※※※※

意猶未盡,再來一個真實的故事:

中科院的一對夫妻,二人均為博士。在兒子上初一時,雙雙陷入了困惑。

為了解除心中的困惑,更好地陪伴兒子成長,夫妻二人隻要得知有關於家庭教育的講座,不管在哪裏,隻要在神州,兩人之一或一起把手頭的工作放下,或開車,或打飛機去。

講座聽得多了,理念也多了,卻更無措了。

母親舉了一個例子,有一次回家,兒子主動把後備箱裏的東西拎上樓,她很高興,就從聽過的講座裏找出了一句話,兒子你真棒!

兒子的反應讓她更加困惑。

兒子非常不滿,冷冷的回了一句,你再這樣,以後我什麼都不幹。

她弄不明白,兒子的反應為何會有那樣強烈的不屑。

這樣的困惑存在於幾乎每個家庭裏,隻是對待困惑的態度不同,有的根本不認為有這樣的困惑,有的在孩子已經長大之後,某一突然意識到在孩子的成長中很多地方沒做或做錯了,也有的家庭發現了困惑,也嚐試找出解惑的方法,但基於各種原因放棄了或延長了解決問題的時間,孩子成長的最好時光已經過去,或者孩子的成長已經固化,無力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