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預設指令,現已徹底消滅了其中的一支外族編隊,我方毫發無損,請你指示!”
這份莫名其妙的明碼電報,忽然傳到孟遠手中,一下子讓他給徹底愣住了:
指揮員同誌?
這是怎麼回事,自己可是一個人被那個神秘文明弄到這裏來,在煤山歪脖子樹上救下皇帝崇禎到現在,就不容易滿打滿算也就拉起了一支以新兵連為基幹的隊伍來。
時至今日,這支隊伍也還沒有呈現出孟遠理想中的那種具有哪怕僅有近、現代軍隊特質和實力的真正軍隊。
所以,整個軍隊建設、建製乃至一係列的近、現代化進程都還沒有進入實質性的改造,這一聲“指揮員同誌”的稱謂,又從何而來?
要知道,在現有的以新兵連為基幹的新兵營建製架構當中,目前孟遠對這支武裝的搭建,還是多以立足大明這個時代,軍官、軍銜乃至官兵之間的稱呼,大多數還是以大明軍製為主。
包括當前已經算是自己在這個時代的基本班底的軍政大員,如內政方麵的關望春、佟國章、昌明禮等,軍事方麵的羅恩生、李拾柴、郭鐵牛等,他們出於內心對自己的尊崇,大多數正式場合以“將軍”相稱,私底下相對比較小範圍或者親切場合,則更喜歡叫自己“公子”。
也因此,這一封以“指揮員同誌”開頭的明碼電報,絕不可能是出自自己的新兵營及其外派在外的各級軍官手中。
而且,到目前為止,整個新兵營、向陽城以及臨時大營這個大體係當中,他還沒有推出這種電報體係哩。
這也不怪孟遠突然間發懵,實在是這件事情來得太古怪了。
畢竟,這時他才剛剛從江南歸來,帶著一大批裝載著在江南水鄉搜刮到的大批人才、物資,除了留給了【暫編江南營】(也就是從派出的【江南特遣支隊】發展而來的最新武裝),那隨身軍火庫裏麵的十艘護衛艦中的一艘,然後便又拿出一艘,作為返程中的主力護航戰艦,一路東上,剛剛駛過渤海灣然後停靠在這片孟遠早就選定的山海關那條大河的入海口位置上。
現在,他剛剛親自駕駛著武直十登陸,在入海口這段大河與大海之間的唯一沒有自然貫通的卡脖子地段,一麵走出武直十親自再次實地踏勘,一麵命護衛艦上的周阿鬥、曹千總等,這些已經掌握了現代戰艦駕駛技術已經艦載火控打擊體係的屬下,對這段早已踏勘了多次並最終選定為大河入海口的陸上卡脖子地段,實施實驗性的艦炮轟擊。
經過一輪半個基數的炮轟,效果雖然沒有期待中的驚喜,但也有很不錯的結果:
在逮著一個劃定的點,照著這個點持續不斷地用炮彈砸,最後還真就砸出了一個數十平方米,深約三十米的大坑。
估算下來,這可是相當於一幢辦公大樓的占地麵積啊。
如果以傳統的工程爆破方式施工的話,這個麵積和深度的大坑,相當於這幢辦公大樓十層樓高的地基。
這麼深的地基,至少也是一百層以上高達三百米往上的超級建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