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魏,公元476年,初夏。
先皇駕崩,國喪,舉國同泣。
鉛灰色的烏雲籠罩在平城的上空,整個魏國都城的街道都掛滿了白綾,伴著清風翻動飄舞。
一支浩浩蕩蕩的送葬隊伍,緩緩地行進在平城郊外泥沙覆蓋的大道上。十六名壯漢抬著黑葛白旌的招魂幡在前麵引路。八十一名身披袈裟的僧尼成三隊魚貫而行,前隊敲著鼓,鈸、磬、鐃;吹著笙、笳、管、篪;後輪搖著法輪、執法器,單手舉在胸前,口誦經文。繼而是八十一名身著黑服、衣裹黑紗者,手中捧著竹編、木刻、紙糊、陶製的各種冥器,龐大的靈柩隊就跟其在後麵。
靈柩隊伍的前麵,一個五歲左右的稚嫩男孩披著一身白色粗麻布製成的長孝衫,胸前綴著一條長六寸、寬四寸的黑布縷,頭罩散麻絲,腰纏麻筋,手拄過肩的哭喪棒,邊走邊哭,為死去的父親獻文帝送行,那滿臉的淚水,仿佛天地間都染著悲戚。
他的身後,執紼者們排成一列,肩上扛著一條粗而長的麻繩。他們用六根粗麻繩共同牽著罩著黑棚、插著柳廈的靈車,車上載著一具雕刻精美的青石棺槨。執紼者們拉著麻繩前行,垂首彎腰,踏著節拍,哼著悲噎的挽歌,一步一步地向前移動著。靈車在簇擁和哀樂聲中緩緩駛過,車轍在路上滾動,不斷向遠方延續,顯得格外悲切、沉重。
行列裏,不時有人將黃色的方孔冥錢成把地撒向空中。冥錢零零散散地飄落到地上,被風吹得雜亂無章地滾動著,追逐著車轍的痕跡,像是為年僅二十三歲的獻文帝送行。
…………
葬禮在一片莊重的儀式中禮成,依舊年輕的馮氏已經成了太皇太後,她看著麵前獻文帝的靈位,麵無表情,不知在思索著什麼。
她依舊尊貴無比,北燕馮氏家族有了她做後台,可謂權傾朝野。
在此之前,太皇太後把持朝政已有多年,獻文帝拓跋弘因沒有“臥薪嚐膽”之心,決絕放棄朝政,禪位年僅五歲的幼子拓跋宏。
由於馮氏獨攬霸權,獻文帝滿心怨恨,殺了太皇太後馮氏的男寵李奕,又企圖將其謀害,終被揭穿,中毒死在朝堂上。年幼的拓跋宏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父皇死在滿朝文武百官麵前,卻隻能在暗中泣不成聲,恨恨地看著朝堂上獨攬大權的女人。
此時,拓跋宏的臉上留著幹涸的淚痕,一張稚嫩的小臉因哭泣而變得微紅。他轉頭看向太皇太後,目光中透著冷冷的恨意。驀地,他眼圈泛紅,似是忍不住又要哭泣,他倔強地咬起下唇,雙手暗自在孝衣的袖中握緊,硬生生地將還未流出的淚給憋了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