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世紀80年代初的中國,雖然已經改革開放,各方麵的發展也已經全部走上了正軌,但是不得不承認的是——在80年代的中國,雖不敢城鎮居民的生活有多麼艱辛,但是農村的生活是肯定好不到哪裏去的。
不管是身處哪個時代的農民,最為向往的就是擁有一份屬於自己的土地,原因很簡單,因為他們靠的就是一雙勤勞的手去耕種,去創造屬於自己的幸福和快樂。
1981年初,盡管當時已經施展了個人承包製,但是土地有限,所有人都還麵臨著一大難關——開荒!
重慶一個邊遠的縣城,城中一個身處山坳的鎮,鎮中一個處於山縫之間的村,名叫大橋村。
至於為何叫做大橋村,來倒是有幾分好笑。因為在這山縫之間有一條河,在這河之上則是駕著一座石拱橋,此橋細數而來,有三個大的拱洞並排,在兩頭之處,則是分別各自有一個門戶一般大的拱洞。而且此橋相比於就近的村落,甚至是城鎮來,已經算是相當之宏偉了,故而‘大橋’二字,才由此得來。
其實這座拱橋總長也就不過百米,相比於當今的真正大橋來,實在是有些微不足道。但是那是在幾十年以前,所以與現在自然沒有可比性!
由於大橋村身處兩山縫之間,所以這裏所有的房屋,都是依山傍水而建。
依山傍水,聽起來似乎相當具有詩情雅致,但是這對於大橋村村民來,卻是實屬無奈之舉。
兩山縫之間,除了靠河較近的一段距離算是地處平坦之外,其他的地方雖不敢有多麼陡峭,但是若是想要建造房屋那也是不可能的。而且,此村居民可耕之地全在這靠近河的一段狹長的範圍之內,所以自然不能將房子建的太遠。
當然,這裏所謂的依山傍水,那也不是指完全在水邊。其實這裏的總的格局應該是兩邊分部著河和村落,中間則是居民賴以生存的可耕之地。
此時,正值盛夏季節的七月。
清晨,半山腰和村落都還籠罩在薄薄的潤霧之中,空氣中透著一股清爽和喜意,完全沒有盛夏時節的酷熱和煩躁。
昨夜剛下過大雨,河漲了些水,雖然算不上是洪災,但是原本清澈的河水,卻是變成了泥黃色!
其實,這條河就是這般,隻要稍稍遇上大一點兒的雨,河水就會在眨眼間變為泥黃色。
或許是由於從此處開始,一直往河上遊走,都是和這大橋村一般無二的情況吧——一道長長的山縫,中間夾著這條河!所以隻要遇上一點稍大的雨,雨水和著泥土,就一個勁的往河中灌。
時過三刻,陽光漸漸越過村落身後的山脊梁,將一片金黃之色撒在了依舊濕漉漉的泥瓦房頂之上。
就在此時,這個安靜的村落中,卻是突然響起了嗩呐之聲,而且其中還夾雜著一陣陣響亮而又短暫的鞭炮之音。
接著,一陣歡呼之聲更是蓋過了嗩呐聲和鞭炮聲。
但是來奇怪,這陣陣歡呼之音卻並不是從村落之中響起,而是從村落背後半山腰上,一片密林之中響起的,而且這歡呼之聲正快速從半山腰往村落中逼近著。
很快,一群人簇擁著兩人就來到了山腳,進了村落之中。
領頭的是一群半大的孩童,有男有女,一個個蹦蹦跳跳,臉上笑意盎然;後麵則是跟著一大群挑台之人,所挑台的物品也不多,隻有一口刷著燦燦紅漆的大衣櫃,一個簡單的梳妝台,幾床白花花的棉絮,以及一些日常用的杯子、水瓶等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