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一章 夕陽中的背影(1 / 3)

繞道路後,自然是更不好走了,不過,正如李序然所想,這一路上的景象卻是別有一番風味。

這裏有很很多坐山,但都不是很陡峭,周圍全是鬱鬱蔥蔥的樹,陣陣鳥語花香讓人感到心曠神怡。

見此景,李序然便下了轎子跨上了馬,他也要好好的欣賞欣賞這難得的美景。

鳥兒可以在這裏自由的飛翔,蝴蝶肆意翩翩起舞,甚至,這裏的野兔子都很膽大,看到這一隊人馬後,依然能在草叢中回過頭來看著他們,然後才撒腿離去,或許是它看到了閃閃發光的兵器吧。

而這本來很普通的情景,普通人眼中再正常不過的環境,在北王李序然的眼中卻成了稀罕,這大概就是就是人們所的:旅遊就是從自己呆膩的地方換到別人呆膩的地方去。

現在的李序然便就是用這種旅遊的心情去麵對眼前的景象,所以,他此刻樂此不彼。

走到近一半路程的時候,李序然似乎聽見。 隱隱的撞鍾聲,他以為自己聽錯了,這一路上都很少遇到行人,即使有人那也是幹農活的百姓。

但是,在他旁邊的安剛也好像聽見了。、

這時,李序然命人停止前行,讓安剛去詢問正在地裏幹活的老鄉。

“是啊,呶,你看,前麵那座山,叫筆架山,上麵有個寺廟,叫大空寺”,一個正在幹活的老伯指著前麵不遠處的一座山道。

“哦,這麼僻靜的寺廟很少見啊,買菜挑水的什麼也不太方麵吧哦,謝謝大伯啊”,安剛喃喃的道。

這時,那個老伯補充到:“哦,是這樣的,這個寺院在山上有他們自己開墾的地。種莊稼還有菜園子什麼的都他們自己幹,至於水嘛,他們院子裏打了幾口井”。

原來是這樣,李序然示意安剛指揮大隊繼續前行,不要打擾路人和驚擾寺院。

類似的地方他見多了,這也不足為奇,這次他有要事在身,就不去拜訪了。

於是,他就繼續欣賞他眼中的美景,不經意間看了一下那座山。覺得有些奇怪,於是,他停下來仔細的看了一遍。

這一看,卻把他嚇了一跳。

這座喚作筆架山的山不是很高,呈條形狀,迎麵是近乎於九十度的峭壁,鬱鬱蔥蔥的樹林從山腳一直延伸到山頂,山頂比較平坦,上麵是個院子。而裏麵有樓閣古塔,看樣子這就是大空寺了。

李序然驚呆了:這不正是他在穿越過來之前那個縣城的那座山嗎?

時隔這麼多年了,他當然不會相信自己還能穿回去,不可能。這絕不可能。

他揉揉眼睛,再次看看周圍,沒有縣城,沒有。當初的那些建築什麼都沒有。

但是, 這座山,就這座山。確實和自己當初發生那驚人一幕時的樣子幾乎一模一樣。

“北王,有什麼異樣嗎?將士們還要繼續前行嗎?”,在一旁的安剛看到了李序然發呆的樣子道。

李序然這才反應了過來:“哦,你命令將士們在原地休息,派人到周圍打些泉水,吃點東西,本王要上趟山,去這個大空寺燒柱香”。

完,李序然便策馬揚鞭,朝筆架山奔去。

十三騎見狀,立刻領了百名快騎跟在後麵。

“你們在山下候著即可,本王就是去燒柱香,佛門境地,你們帶著兵器進去不好”,李序然道。

當他一個人來到山腰時,越發感覺熟悉,不知為什麼,他這個征北元帥和殿閣大學士過來的北王,此刻的心跳的厲害,就像是初戀時初次約會,或者是闖禍後被家長老師發現後的那種心跳。

但又不完全一樣。

總之,他多年宦海生涯所練就的城府和風度一點都沒有了,隻是現在沒有攝像機,不然的話,記錄下他現在的表情,絕對和三十多年前那個剛從學校畢業的張毅江是一模一樣的。

這個位置應該就是自己被雷雨驚醒的地方吧?

李序然比劃著距離,應該差不多吧?

但是,過了這麼多年,當然也就記不太清了。

土廟?對,土廟,那裏就是自己穿越的地方。

山頂,對,山頂,快到山頂去,土廟在山頂。

李序然狠狠在馬屁股上抽了一鞭子,那匹跟隨自己征戰多年的戰馬立刻會意的朝山頂奔去。

遠遠的就看見有一排長長的石台階,李序然隻好下馬,快步疾飛的上了台階朝山頂的院子裏奔去。

進了寺院的大門後,氣喘籲籲的他才發現,這裏根本就是哪個土廟。這個寺院不是很大,沒有淩雲寺和登雲寺那樣的氣勢恢宏,但也是個修道的好地方,非常的安靜,也非常的幹淨。

李序然如釋重負的坐在院子裏台階上,看著周圍那些和尚一個個略顯驚訝的表情,他急忙笑臉點頭表示歉意,和尚們這才各自離去。

長長的舒了一口氣,李序然終於慢慢的恢複了平靜,他開始整理著自己的思維。

他自己也不清楚,就在自己親眼看到這裏不再是當初的那個土廟的時,他從失望的情緒中也似乎得到了一種解脫,確切的,是從剛才的矛盾中,變成了現在的回到現實。

他的心裏很清楚,這種矛盾就是如果真能穿越回去,他是選擇回去呢?還是選擇繼續留在這裏當他的北王。

不過,現在不用考慮了,因為——根本就穿不回去了。

既然回不去了,那還是要去京城,不過,既然已經到這兒了,那就真還要燒柱香吧。

來到一個供著大佛像的房間裏,李序然像以往一樣,點完香後,抽了一根竹簽。

不過,這次的竹簽的上卻什麼也不寫。

這時,他猛地想到了什麼,對,就是他一直貼身拿著的那個錦囊裏的那張無字的紙。這是當年靜遠大師給他的,是能化解那根竹簽的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