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鴻蒙定式(1 / 2)

合上書本,閉目養神一會,楊東便站起來,輕輕地走出陽台,仰望夜空。一彎明月懸空,群星閃爍。銀河輪廓分明,猶如一條長龍盤踞天宇。北鬥七星占據一方星空,仿佛是閃亮的北極星的堅定守護者,透露著一絲神秘。

繁星籠罩下的廣袤大地,高樓大廈林立,或燈火閃爍,或投射星光,爭相輝映。其中無數和諧之家享受天倫。一片片原始生態林分布城中,偶爾傳出飛禽走獸的嘶吼,正是華夏族人代代打造的勞動成果:城市自然生態保護公園。從高山俯瞰,城郊綿延茫茫的野生自然保護區,福興城儼然成為了一個超大型森林之中現代文明的標誌。近乎完美的家園,卻隱藏著藍星人族必須麵對的危機。

據史料記載,10萬年前,上古文明時期,人族工業文明達到頂峰,科技文明也迎來了爆發式成長。人族成為藍星的主宰,不斷謀求生存和發展,爭相掠奪資源和能源,終於惹惱了大自然。空氣變得朦朧,水變得渾濁,氣候異常,自然災害頻發,疫病隨時侵擾…人們發現,縱然各種高科技為生活提供了便利和富足,也無法改變自然的殘酷。倘若不尋求積極改變,科技文明在藍星或者烈陽能量退化前,就有夭折的危機。全星各族先後覺醒,開始倡導以綠色為主題的科學發展觀,漸漸扭轉了局勢,使人族文明走向康莊大道。

上古人族不辭勞苦,全麵推廣綠色科技和綠色能源。3萬年來,在每一代人艱苦不懈的奮鬥下,藍星整體生態環境逐漸向遠古時期靠攏和對齊,人族由此邁入中古文明時期。

中古文明可謂整個人族史的中興時代,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壽元漸增,生活無憂,各類科技水平直線提升。航天科技、人工智能、計算機等高端科學連連取得突破。在引領時代文明的先驅者之中,華廈族人兢兢業業,作出了很多重大的貢獻。

藍星文明的發展,始終繞不開能源的消耗,煤炭、石油等傳統能源以可見的速度消失。能源危機下,核能、風能、光能、水能、生物能被充分開發。其中,華夏族的核能利用率也達到了理論的頂峰。

同時,為了減緩煤炭、石油的消失,人族建立了一套生物、地殼、煤油相互循環理論和機製,被廣泛應用。甚至有人利用這套機製,結合特殊的地理和自然環境製造人工石油。

人族也在刻意控製自身的膨脹。中古時期,人與自然平衡發展,足足長達數萬年。

然而能源需求日益增長,導致各類資源不斷減少,並非所有能源都能被完美取代,終於,煤、石油等傳統能源接近枯竭,從而導致其他能源加快消耗。人族文明到達了瓶頸。

有研究報告指出,烈陽能將在10萬年後開始削弱,雖然離耗盡有一段十分漫長的時間,但也意味著藍星能源危機將會加劇。藍星上其它能源更是會在幾萬年內枯竭。當然,核能,可再生的風能、水能等除外。風能、水能對於龐大的人族文明來說是杯水車薪,核能需要其它能源輔助,也會達到瓶頸。

麵對隱藏的危機,廣大人們還未有察覺,有識之士卻不能視作未見。至於解決方案,科學家們不約而同指向同一處——太空。無論是當前的能源危機,還是長遠的人族文明延續,航天科技成為不二選擇。

然則任憑人族航天科技文明如何飛速發展,航天領域大多數成果都停留在理論範疇,盡管這些理論已經證實,卻苦無實踐方案。華廈族主要的研究方向是時空穿梭,理論積累已經能夠占滿大存儲容量的電子書,卻連實驗也難以為繼,無法形成統一的導論。米聯族的研究方向是烈陽係航行,已經有成熟的近星行星航行技術,可到達金靈星、火靈星、水靈星,可惜還未有可行的行星資源開采方案,隻能探索和檢測。

全星人族致力研究航天科技,成立了太空科技聯盟,各族天文學家都可以通過該平台交流心得。藍星從此拉開了航天科技文明時代的帷幕。

山腰中,鑲嵌著一座麵向福興城的遠古風格大樓。實際上,若是能掃描整座山體,就會發現山體的內部是鏤空的,其中佇立著各式各樣的研究所,開辟了多個實驗場地,專門研究航天理論。山頂布滿林林種種的太空探測器,山體正中赫然是華夏族時空科技研究中心,一層層直至地底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