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一二回 賽馬擒寇下揚州(八)(1 / 2)

;

揚州西北隅,有一座東西綿亙的土山——蜀岡。蜀岡如臥龍般蜿蜒綿亙。名揚四海的千年古刹棲靈寺(原名大明寺,),就雄踞在蜀岡中峰之上。大明寺因初建於南朝宋孝武帝大明年間(457—464年)而得名。隋朝仁壽元年(601年),皇帝楊堅為慶賀其生日,下詔於全國建塔0座,以供養佛骨,該寺建“棲靈塔”,塔高九層,宏偉壯觀,被譽為“中國之尤峻特者”,故寺又稱“棲靈寺”。千餘年來,寺名多有變化,如隋代稱“棲靈寺”、“西寺”,唐末稱“秤平”、宋代後又稱為大明寺。因自清兵入關以來,為了諱“大明”二字,便改稱為“棲靈寺”。構寺者在山頂隨山勢築殿,山上古樹蔽日、紅牆高聳、山廟一體,樓殿參差,曲折幽深,繼承了隋煬帝在此所建迷樓的風格。

唐朝鑒真法師任棲靈寺住持,使棲靈寺成為中日佛教文物關係史上的重要古刹。唐會昌三年(84年),九層棲靈塔遭大火焚毀。後經僧人募化重建,但屢有圮廢。北宋慶曆年間,歐陽修任揚州太守時建平山堂。明萬曆年間,揚州知府吳秀重建棲靈寺,崇禎十二年漕禦史楊仁願再次重修。到清朝後,棲靈寺擴建為揚州八大名刹之首。

沿著數百節舒緩石階登上棲靈寺前的廣場,迎麵是一座莊嚴典雅的牌樓。牌樓四柱三楹,下砌石礎,仰如華蓋。中門之上麵南有篆書“棲靈遺址”四字,棲靈寺的山門殿兼作王殿,殿內供有彌勒像,背麵為護法韋馱,兩旁分立持國、增長、廣目、多聞四大王。過王殿,但見庭院開闊,古木參,香煙繚繞。東有百年檜柏,西有百年黃楊,中有寶鼎兩尊。走過一條花崗嚴甬道,就到了大雄寶殿。

大雄寶殿麵闊三間,前後回廊,簷高三重,漏空花脊。屋脊高處嵌有寶鏡,陽有“國泰民安”四字,陰有“風調雨順”四字。大雄寶殿內法相莊嚴,經幢肅穆,法器俱全。正中坐於蓮花高台之上的釋迦牟尼大佛,被尊稱為“大雄”。大佛兩側是他的十大弟子中的迦葉和阿難,東首坐著藥師佛,西首坐著阿彌陀佛。佛壇背後是“海島觀音”泥塑群像。兩邊是十八羅漢像。殿堂佛像全部重新裝修,金光煥彩,法相莊嚴。藏經樓,二層五楹,軒敞疏廊,屋脊之上陽嵌“法輪常轉”,陰刻“國泰民安”。

棲靈寺庭院東側有平遠樓。樓名取自宋代畫家郭熙《山水訓》中:“自近山而望遠山,謂之平遠。”撰聯雲:“三級曩增高,兩點金焦,助起杯中吟興;雙峰今聳秀,萬株鬆栝,湧來檻外濤聲。”聯語造句雄渾,寫樓外風景極為切當。平遠樓共三層,構築精致,有庭院竹石之勝。平遠樓北為晴空閣,佇足於此,極目遠眺,白塔、瘦西湖、二十四橋……揚州古城市內郊外,遠山近水,盡收眼底。

大殿西側即是有名的平山堂。平山堂是北宋大家歐陽修任揚州太守時所建。堂前花木扶疏,庭院幽靜,憑欄遠眺江南諸山,恰與視線相平,“遠山來與此堂平”,故稱“平山堂”。堂前有聯曰:“過江諸山到此堂下,太守之宴與眾賓歡”,生動描繪了歐陽修當年的瀟灑流運。後來蘇東坡任揚州太守時,常來此憑吊,並在後麵為歐陽建造了“穀林堂”和“歐陽河”。穀林堂取自蘇東彼“深穀下窈窕,高林合扶疏”的詩句。

在平山堂之西是一座富有山林野趣的古典園林——西園。西園一名禦苑,又名芳圃。園中古木參,怪石嶙峋,池水瀲灩,亭榭典雅,山中有湖,湖中有下第五泉。據唐人張又新《煎茶水記》所載,這裏的泉水在當時被品評為下第五。宋歐陽修在《棲靈寺泉水記》中稱:“此井為水之美者也。”人們遊曆棲靈寺,仍以飲下第五泉水為樂事。園內山石高聳,蒼鬆翠柏,蔭翳日。假山、池沼、亭台、館榭等把園內裝點得精美別致,有步移景變之感。

一直以來,兩淮鹽商相繼來山修寺,於是梵刹巍峨,寶相莊嚴,僧人雲集,佛事興隆。自建寺以來,朝山進香的佛教信眾絡繹不絕,遊山觀景的各界人士也接踵而來。

觀音菩薩誕生日、成道日、出家日分別為夏曆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屆時,棲靈寺都舉行觀音道場,俗稱“香市”、“廟會”。逾時,寺院之中香煙繚繞,燈燭輝煌,一聲佛曲,眾人唱和,興高彩烈,通宵達旦。十九這一,山上山下,人山人海,寺內寺外,人來人往,表達宗教虔誠,企盼有求必應。道場功德圓滿,“香海”的香火卻經久不滅,仍煙衝霄漢,光燭雲。即便在平時,每來山的香客遊人也幾百上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