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本書的最初的名字叫做《長樂未央》,寫的是漢初二十年的一次有名的事件,就是高後呂雉駕崩之後,漢朝大臣在陳平、周勃的帶領下滅亡呂氏的故事。レ.siluke.≈spades;思≈hears;路≈lubs;客レ&l;ww。ienG。&g;這本來隻是曆史中的一幕而已,但是為了交代故事的這個大背景以及穿插其中的主要人物,所以安排了劉章這個角sè,讓他來帶動整個故事的發展。這本書其實也可以作為關於劉章的個人傳記來看。
但是可惜的是,史書中對於這段曆史的記載有嚴重的缺漏,而且對於人物記錄語焉不詳,所以想從曆史裏麵分出一個人所有的經曆,恐怕已經不可能了。我們隻能從大概的曆史中來推測,盡可能還原出一個真正的曆史。“還原”這個詞語從一個並不是史學家的人物口中出,難免有“可笑”的嫌疑,但是在最初的那一篇名為《曆史是一麵麵目模糊的銅鏡》的文章裏已經了,這本書不過是我的一家之言,所以那些美人、下的情節也是杜撰而來,但是這些杜撰都是為了銜接曆史。讀過《史記》、《漢書》的人應該能夠從中看出一些蛛絲馬跡。
如今流傳的關於漢初時候的曆史,隻有《史記》和《漢書》兩本,但是這兩部書中對於長安建成之後的第一次動亂的記載基本符合,但是卻不太符合真實的邏輯,似乎刻意在隱瞞一些很重要的東西,比如張辟疆。其實我所有的對於曆史的懷疑都是來源於張辟疆這個人物。就像書裏麵的那樣,當時還隻有十五歲的張辟疆在惠帝劉盈駕崩的時候獻計給陳平,阻止了呂雉又一次想誅殺大臣的心思。可以,他也是漢初的大功臣,但是史書中對他的記錄不過就是那一段話而已。拋去那一段話,再沒有他任何的記錄,連他的父親——留侯張良的傳記裏麵也沒有他的記錄,這不能不讓人懷疑——曆史從這段時期內,開始出現隱晦。
而本書的故事就是從這個時機開始的。
張良、張辟疆
張氏父子對呂雉和劉盈的幫助很大,劉邦想要廢太子劉盈而立劉如意為太子的時候,是張良給呂雉獻計,招攬了商山四皓作為劉盈的羽翼。而四個老頭子自然不是劉邦可以忌憚的,劉邦從這個事情中看出了大臣的態度,所以才放棄了立劉如意為太子的意圖。從中可以看出張氏父子對呂雉母子的恩情。張良那個時候雖然不在朝堂,但是呂雉有什麼問題肯定是要問他的,所以他是“大隱隱於朝”的隱士。這個情況被陳平看在眼裏,可能會有想法的。因為謀士存在的意義就是在於得到君主的賞識,那個時候的呂雉倚仗張良,對陳平來,隻怕是一種折磨。更何況,兩人一個yīn謀,一個陽謀,ìng情隻怕也是不同,張良以恬淡為主,而陳平卻表裏不一,不會讓人看出他心中所想。
但是在惠帝駕崩的時候,張良還是決定救劉氏,因為那個計策是張辟疆給陳平的,換言之,就是張良跟陳平聯手,保住大臣,也就是保住了擁護劉氏的力量。在一段時期內,呂雉和朝臣都處在一種很微妙的關係中,所以,雖然表麵上大家和和氣氣的,但平衡的力量隨時都有可能被打破。
關於張辟疆之死,曆史上沒有提,而中將他的死設定在長安的第一次變亂中,這個是我的臆測。張辟疆的死,我將他跟他父親張良的死聯係在一起。曆史中記載的張良去世的時間也不相符,《史記》是在高後八年,《漢書》是在高後六年,明顯有出入。那我相信哪個?《史記》。
因為高後八年是一個很敏感的時間,這一年高後駕崩,長安大亂,張辟疆或許就是歿於此役,這樣一來,張良的死也就順理成章,因為自己最愛的幼子過世,所以鬱鬱而終。但是在中,我加了一些“封建糟粕”的東西,那就是命格。張良是一代謀臣,我給他加了一些神秘的sè彩,他也接觸了奇門遁甲之術,能夠逆改命什麼的。因為《太公兵法》名聲太大,而且薑子牙又類似於神仙一般的人物,加上一些神秘sè彩也不為過。
但這些安排隻是為了引出一個人,進而串聯出那些隱藏在背後的人。這個人就是許負。
許負
許負是一代奇人,他最拿手的是算命,但他卻不是像後來那樣在市井中固定擺攤的樣子,而是遊走不定,似乎下間都有他的蹤影,這也是奇人的作風,來無影去無蹤,神龍見首不見尾,這些特點更增加了許負的神秘ìng。
但是在曆史中,這位極jīng於周易理的人是個女子。史記中有提到她,劉邦最後封她為“雌亭侯”,我最初看到這個的時候,有點兒難以接受,因為是家言,所以將她和那個為劉邦相麵的“田間老父”結合在一起,並根據同時代的人所碰到的所有神秘的“相者”,都歸結在一個人——許負的身上。
漢初有許多相麵的人,劉邦、呂雉一家人碰到的田間老父,相薄姬,她當生子的相者,周勃會餓死的相者,鄧通應當餓死的相者。這些人全都沒有留下姓名,反倒是留下一個叫“許負”的婦人。通過加工,我讓他們統統都變成一個人,就是一個通曉易理、jīng於命格的奇人許負。
許負的角sè有很大的作用,一個方麵,他是為了回答“劉章”的問題,那些玄之又玄的問題,到底不過就是一個人的jīng神狀態而已,但是劉章再世為人,雖然經曆,但是懵懵懂懂的,並不知道其中的道理,而許負正是這個點睛之人。像他的那樣,世間的人,平淡者多,境遇離奇的人少,他不過是為了看這些故事而已,算是這等高人閑時候的“樂趣”吧!
另一個方麵,許負的出現是為了引出薄姬。
薄姬
大漢開國高皇帝的一生有幾個重要的女人,見諸史冊的隻有五人:劉肥的生母曹氏、劉盈的生母呂雉、劉如意的生母戚夫人、劉恒的生母薄姬,還有劉長的生母,不過不知道名字,其他幾個皇子的生母就不知道了。曹氏早死,也是因為如此,劉邦之後的嫡子與長子皇位之爭中,劉肥沒有實力,所以隻能接受劉邦的冊封,成了齊王,而劉盈憑借著自己的母後呂雉登上了帝位,劉盈繼位之後,呂雉處死如意和戚夫人,放逐薄姬,贏得了全麵勝利,整個未央宮都是她的下了。
但是薄姬絕對沒有表麵上看起來的那麼簡單。
薄姬的父親和魏王的宗室女子魏媼私通,生下薄姬,後來秦朝覆滅,魏豹自立為魏王,薄姬就進了魏王宮。但是許負相薄姬,她能生子,所以魏豹背叛劉邦中立,並與項羽聯合。劉邦氣不過,派曹參滅了魏豹,薄姬作為尋常宮女,被關進了織室,後來劉邦去了趟織室,見薄姬是絕sè之姿,就帶進了**,但之後就不怎麼搭理她,薄姬應該會拉攏人,她少時曾和管夫人、趙子兒交好,就如同陳勝一樣立了一個“先貴勿相忘”的誓言,但管、趙二人隻當做笑料而已,但卻被劉邦聽到,對薄姬大起憐惜之情,於是召幸了她。也就是在那次,薄姬“昨暮夜妾夢蒼龍據吾腹”,如此水到渠成,一幸生男,就是代王劉恒,但之後薄姬就很少見劉邦。
這裏麵有一些問題,就是薄姬的身份。薄姬並不是尋常女子,沒有什麼根基,她是魏王之後,也是類似於公主生下的公主,雖然是魏王的支屬,但是在當時的情況下,整個魏氏沒有了根基,唯有一個薄姬,雖然是妃子,但至少算是有身份的人,所以我推測,當時的魏氏應該投靠在薄姬之下,聽命於她。
這些在曆史中自然沒有記載,但是司馬遷的筆下留下了一些蛛絲馬跡,那就是昔rì的薄姬成了薄太後之後,對魏氏的封賞。“薄太後以為母家魏王後,早失父母,其奉薄太後諸魏有力者,於是召複魏氏,賞賜各以親疏受之。薄氏侯者凡一人。”這麼來,魏氏的勢力不顯山不露水,一直在暗中幫助薄姬爭奪下。
關於劉邦臨幸薄姬之後就不再見她的問題,劉邦大概也有自己的考量。呂雉的心思他應該很清楚,對於他寵幸的戚夫人,呂雉恨不能殺之而後快,戚夫人母子已經是呂雉的眼中釘肉中刺,劉邦這位帝王不可能任由呂雉如此,但呂雉的權力很大,而且他駕崩之後無人能夠駕馭,所以劉邦隻能被動地忍住心痛,不去見這對母子,以示自己對她的漠視。但或許劉邦真的信了薄姬的兒子會當子的法,所以才跟薄姬如此作態,為的就是保住薄姬母子。而呂雉果然沒有殺掉薄姬母子,而是允許薄姬帶著幼子劉恒回到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