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端點(1 / 2)

“姓名?”

“方子舟。”

“年齡?”

公訴人:月那一發生的大規模鬥毆事件中你是否有所參與,並且打傷了數名社會青年?”

被告:“是的,我承認。”

偌大的庭審現場座無虛席,人們的目光都對準了眼前這個不平凡的少年。時間漸漸停下了前進的步伐,讓我們把鏡頭倒回到最初的時候。

月一,他剛滿14周歲。一張稍顯稚氣的臉龐,未能讓別人一眼就辨認出他是即將要成為中學生的少年。

一個月前,當夏rì的驕陽還炙烤著種滿穀穗的大地時,一個礦區裏的孩子,告別了那片他熟悉了十四年的土地。他的父母是煤礦裏的工人,煤礦倒閉以後,父親為了生計出門打工,家裏隻靠母親的下崗工資維持。那一年,為了能讓他接受更好的教育,父母東拚西湊在市買了一套二手房。在他的記憶裏,那砸鍋賣鐵的8萬元就像是一道鮮紅的烙印,深深掩埋在他的心間。

第一次行走在車水馬龍的街道車流幾度將渺的他吞噬。沒有了田間的那片寧靜,取而代之的是機器與喇叭的轟鳴聲;缺失了村落間破敗的氣息,城市繁華的景象幾經沉浮最終折煞世人。帶著些許疑惑與焦慮,在那個沒有盡頭的地平線上能否覓得一片屬於他的空。

時間月1rì

地點:市的一所中學

事件:開學rì

經過:那是個明媚的早晨,7點半左右,他與父親第一次來到這所算不上出名的中學。步行了二十分鍾左右,眼前的影像漸漸清晰起來。學”四個金sè的大字被鑲嵌在大理石鋪成的方形石碑上。再向前走近幾步,映入眼簾的是五個十幾米高的立柱,立柱兩旁依偎著兩扇電子門。校門外是一條筆直的水泥路,那有很多車整齊地停在道路兩旁,已記不清到底是車多還是人多。

隱匿於擁擠的人群中,一陣疾風把他帶入了校園中。視線開始被切換成一幅幅最具有真實感的畫麵,身臨其境,仿佛一切都來得如此突然,鏡頭再次對準了他生活了六年的那所母校。

鏡頭一:不足的上長滿了雜草,一堆堆煤渣象征鋪成了幾條歪歪扭扭的跑道。

鏡頭二:食堂是一間50多平米的平房,每次開飯,這裏都會排起長長的隊伍。手裏拿著自己從家裏帶來的飯盒,望著那間冒著熱氣的房子,隻等著能吃上一口還算熱乎的飯菜。

鏡頭三:全校隻有兩幢樓。一個是辦公用的行政樓,另一個就是班級所在的教學樓。

曾經幾時,他也幻想過有一能在一個公園般的學校學習:那裏有一個很大的有很多幢不同用處的大樓,一個很大的食堂······那個看似遙遠的夢境,如今在這裏一一得到了兌現。迎麵而來的衝擊讓他一時無所適從,內心的愉悅與悸動開始相互碰撞,那是一種前所未有的感受。

記者:“當初來到這座城市,又見到了新學校的模樣,你的第一感覺是怎樣的?對以後的生活又有什麼規劃嗎?”

當事人:“感覺就是眼前的事物都很新鮮,並且想盡快適應這種社會現狀,不想被社會淘汰。當時也談不上有什麼規劃,就想像其他同齡人一樣,好好完成學業,然後再一步一步的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