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2章 下鄉(2 / 3)

李牧抬手一指,道:“就比方這‘要想富,先修路’吧,誰不想富?平民百姓,誰都想。但是誰也不知道,怎麼做才能富。若是知道了,底下也就沒窮人了。大部分的時候,並不是人們不想去做,而是不知道如何去做,老百姓最缺少的,就是一個告訴他們怎麼做的人。”

長孫無忌思索李牧的話,微微蹙眉道:“可這‘先修路’,又是什麼意思?難不成修了路,就一定能富了?”

“不一定。”

長孫無忌無語地笑了,心道,這算什麼回答。

“不一定富,但不修路,一定富不了。”李牧的語氣斬釘截鐵,道:“任何一件東西或者物資,隻有到了需要的人手裏,才有價值和意義。路不通,怎麼運輸?蝸居山裏,即便家門口就是金山銀山,又有什麼用呢?錢得能花出去,才能叫做錢。同樣的,東西得運出去,才有它的價值。”

李牧指著眼前這條路,道:“等這條路通了,長安洛陽之間往來的速度將大大提升。運糧再也不用通過危險的三門峽,走陸路也差不了什麼。”李牧露出向往的神情,仿佛那就在眼前一般:“國舅可以想象一下,這條路上商賈雲集,各式貨物堆滿倉棧,那得是一個什麼樣的景象。幹活的力巴,算賬的賬房,大大的商人,賣貨的,賣貨的,多少人靠這條路能有個營生——”

李牧看向長孫無忌:“陛下與諸公來往長安與洛陽,一一夜便可抵達。如此快捷方便,長安與洛陽雖是兩城,也可看作一城了。”

長孫無忌聽到這兒,終於明白李牧為何對這馳道如此上心了。他也明白了,為何李世民如此大力支持李牧修馳道的原因了。李世民一直想讓洛陽作大唐的陪都,鞏固朝廷對地方的統治力。若是這馳道修成了,長安與洛陽連成一線,不止是商業方麵,從統治的角度也是一大進步。更重要的是,如果成功了,洛陽到太原,長安到蜀州,都可如此效仿,當距離這一問題被克服之後,朝廷對地方的控製力自然會加強。

想到這兒,長孫無忌不禁看向李牧,這子明明才十八歲,是怎麼想到這些的?莫非他真的是神仙轉世麼?

來這兩,他已經把事情調查清楚了。從目前掌握的情況來看,什麼神仙轉世之,完全是扯淡,全都是李牧一拍腦袋想出來懵人的。但看李牧身上的種種神奇,卻又沒法解釋。如果是仙人轉世,還好理解一點兒,如果不是,那就隻能承認他確實是賦奇才,生而知之了。在儒家的思想中,生而知之的,那隻能是聖人,李牧何德何能,也佩稱聖?

長孫無忌來到洛陽,是替李世民來查證蝗災以及李牧是不是神仙轉世,如今此間事了了,他也要回長安去了,畢竟他也不是一個閑人,擔著吏部之職,又得幫李世民瞧奏折,每都有很多事情等著他做。今兒來看馳道的工地,也是順路,聊罷之後,長孫無忌便上了馬車,李牧又送了一程,才依依惜別回返。

李牧忽然覺得好像少了點什麼,但一時又想不起來,索性不去想了,路過南市買了幾匹新到的綢緞,準備找裁縫給還沒出世的孩子做幾件新衣裳,優哉遊哉地回家了。

……

洛陽城南四十裏,三王村。

三王村,不是因為這裏出了三個王爺,而是這裏原本隻有三戶人家,全都姓王。如今不止三戶了,隋末大亂的時候,各地的流民混雜,不少定居在這兒的,都算上也有五六十戶人家了,周圍良田不少,以前都是城裏老爺的田,村民都是佃戶,一年到頭有點口糧都不容易,如今施行了新政,每個人都分到了田地。今年雖然遭了蝗災,損失了不少,但與往年相比,還是要好得多。為了確保糧食不出問題,村民們都早晚守候在地旁,等著糧食灌漿完成。雖是自家的糧食,但總是要收到自家的院子裏才好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