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6章 歪理(1 / 2)

正文

殿試製科的結果,會當場出來。想-免-費-看-完-整-版請百度搜-采用的方式為,考生不寫名字,當場撕下卷子上的一塊兒沒有字的紙,由於每個人撕下的紙不可能一樣,所以就形成了一個最基本的防偽,當然這是在隻有三十個殿試考生的情況下才會使用的辦法,若是常科那麼多人,就不能這麼做了。

閱卷之人背身,太監亂序收卷,然後考生離席,一旁束手站立,閱卷者依次坐下,用朱批,在沒有姓名的卷子上頭做記號。覺得好,就畫一個圈,覺得不好,就打一個叉,最後根據圈和叉的數量,決定文章等級。若出現兩篇文章相同的情況,則由皇帝最終定奪,而閱卷皇帝則是不參與。

看文章,比寫文章自然是要快很多。答題用了一個時辰,閱卷隻用了半個時辰。結果就擺在了李世民的麵前,其中有兩份卷子,都得到了九個圈,一個是李牧的六國論,另一個李世民不知道是誰,叫《陳時政疏》,名字不新穎,遣詞造句也無亮點處,可謂是沒有多少文采,就像是一道奏折一樣,但其中的每一條,都非常有道理,分析的也很透徹。讓人挑不出什麼毛病來,故此才得到了九個圈兒。

李世民高公公念了頭兩句,馬周站了起來,對比了缺角,認定了是他的卷子。

李世民心中其實已經有了決斷,這個狀元,他是想讓李牧來當的。除了私人感情,針對這篇文章來,他更加傾向於李牧的文章。因為李牧的《六國論》,它除了闡述道理之外,舉的例子也非常好,文采斐然,詞句華麗。給人的感覺就是,洋洋灑灑,氣勢磅礴,仍有餘力。就像是一個才華橫溢者,隨手為之,文采風流。

而馬周的文章,一點亮點都無,若不是是在大殿上,看著他寫出來的,就這篇文章是魏征寫的,是長孫無忌寫的,李世民也絲毫不會懷疑,這就是一篇普普通通的奏疏,它就像是一個普通學生的標準答卷,題,都答對了,但這是他的最好發揮了。若一百分滿分,他與李牧都是一百分。但若以一千分滿分,李牧可能值五百,但他還是一百分,到了頂了。

現在李世民終於理解,李牧為何要用李尋歡的名字作答了,知道了那篇文章是李牧之後,這個狀元是真的不好點了。點李牧,旁人肯定會,都是一樣九個圈兒,為何不點馬周?馬周老成持重,更適合狀元之位呀?

而李世民要故意裝不知道《六國論》是李牧寫的,也不成。你在旁邊站了快一個時辰,你你沒看見誰能信?

李世民抿嘴不語,長孫無忌見狀,猜到了李世民的心思,肯定是兩個九圈兒文章,不好定奪了。而且,其中一個,必是李牧的文章,而陛下想點李牧為狀元,又有所顧忌。

長孫無忌眼珠轉了轉,這可是一個賣人情的好機會啊,他上前一步,明知故問道:“陛下可是為難了?”

“嗯。”李世民點點頭,看了看左手的卷子,又看了看右手的卷子,道:“這兩篇文章,朕都很欣賞。一個文采橫溢,讀之欣然,思路也是另辟蹊徑,想到了朕所想不到的事情,受益匪淺。而另一篇,則是心思細膩,老成持重。都得了九個圈兒,朕一時難以定奪,實在是為難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