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頭一出來,便被他否定了。他這些年,一直在讓袁罡的不良人暗中調查,一旦發現可能是隱太子遺子的人,都是直接除掉,以絕後患,袁罡從來也沒有反饋有遺漏,這些人若是沒有找到遺子,他們動手也沒有擁立的人,豈不是等於自殺一樣
但此時,這段分析顯然是不合時宜的,李世民也順著往下,道“輔機的分析有道理,朕也想到了。真是可惡,朕已登基五年,這五年間,朕宵衣旰食,不敢自比秦皇漢武,也是盡己所能了。治黃河,滅突厥,算得上是有一點成績吧可笑這群人,還念著什麼遺子,半點也不把朕放在眼中好你們對朕不敬,朕也沒必要再忍讓。高幹,擬旨”
高公公趕緊應聲,李世民深吸一口氣,道“刺客身份已查明,罪不容恕,車裂,夷三族”
夷三族
這是要殺多少人
夷三族的罪名,史記中記載,源於秦朝。載曰秦政酷烈,一人有罪,延及三族。
所謂三族,既父族,母族,妻族。秦朝變法的商鞅,便被秦惠文王車裂並夷滅三族,死在了自己編訂的律法之下。李世民這次,顯然是要效法秦惠文王,給這些刺客也來一套當年商鞅享受過的待遇了。
但這裏頭有一個問題,當年商鞅雖然很有名,但他的家族並不大,可即便這樣,也死了千人之多。而如今,五姓七望互相聯姻,牽扯不斷。若真夷三族,基本上幸免之人少之又少。
比方殺了王家一人,他的父族,也就是他這一房這一支的人得殺掉。他的母族,肯定不會姓王,有可能是盧家,那麼她母親所在的盧氏這一支就要殺掉,他若成親了,他的妻子可能是鄭氏,那麼鄭家這一支也要殺掉。殺死王家一人,要三家三支陪葬,這樣連鎖反應下去,數萬人也不夠死的
高公公怎敢接這個茬,不敢搭腔,長孫無忌也傻了。他沒想到李世民這次態度竟然這麼堅決,這可不是一人兩人,這是數萬人的生死啊長孫無忌不得不勸阻了,慌忙跪下,道“陛下三思啊殺戮過重,有損陛下聲名,他日史書之上,會”
李世民豎起眉毛,道“會這樣朕是暴君麼哼朕不在乎朕就是被這些人用明君、史書給束縛了,讓朕畏首畏尾。經過這次的事情,朕想通了,史官愛怎麼寫就怎麼寫,他們不是秉筆直言麼他們寫朕殺人,那他們也得寫上,朕為什麼殺人,隻許他們刺殺朕,就不許朕處置他們麼輔機,朕來問你,唐律中,行刺皇帝是什麼罪名朕夷三族,可有過分”
“這”長孫無忌反駁不得,唐律、不要唐律,自有秦漢至今,任何一朝的律法,造反和行刺皇帝,都是夷三族甚至誅九族,這是鐵律。隻是很多皇帝為了自己的名聲著想,不會處置那麼嚴重,通常都會從輕發落。
但律法就是那麼設定的,李世民不從輕發落,你也不能他錯了,誰讓你刺殺皇帝的敢做這種掉腦袋的事情,就要有掉腦袋的心理準備。
長孫無忌不是一個心慈手軟的人,也不是為了這些人惋惜。但他知道,若李世民這麼做了,下必亂。任何一家,都承受不了夷三族,這就是逼著門閥造反。不造反得死,造反也是死,誰都會做這種選擇。
下若亂了,可就真應了李牧那句話了,覆巢之下豈有完卵長孫氏就是李唐巢下的卵,意識到這一點的長孫無忌是真的急了。
他以頭杵地,道“陛下,臣請陛下三思啊若陛下如此做,波及何止萬人,老幼婦孺,皆是無辜,陛下為下人之父母,如何能下得去手,還請陛下好好想一想,刺客之事,誅首惡即可,切勿擴大,切勿”
李世民已經進入了狀態,抓起粥碗摔在地上,吼道;“朕如今便什麼也做不得主了麼長孫無忌,連你也要跟朕對著幹了”
大唐技師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