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四章 初到長安(1 / 2)

秋高氣爽,在一個風和日麗的上午,李牧終於看到了長安城的城牆。

這一路走了將近一個月,倒不是腳程慢,而是與唐朝的軍製有關。唐朝的軍製,乃是沿襲了隋朝的府兵製。以均田製的農戶為基礎,於下各道、州、縣要衝設軍府六百三十四所,總稱折衝府,依編製規模大分置上、中、下三等,統稱府兵。

府兵又有內府外府之分,內府就是京師地區戍軍,同京師宿衛軍三衛,以及太子三府三衛合稱南軍,與之相應的就是子親檢的北衙禁衛六軍又稱北軍,前者多為宰相領下十六衛之金吾衛將官所轄,駐地太極宮前朱雀門內,後者一般為親王或內庭中官領,軍銜屬十六衛監門衛,居禦苑中。此乃京師地區戍軍,拱衛長安,輕易不會妄動。

通常大將出征,會帶上家將親兵,然後依皇命領內府幾營的兵馬,再聚攏沿途的折衝府的兵,形成一路大軍。而班師回朝的時候,這些折衝府的兵就要各回各家,散夥的時候會發一些錢,等兵部統計完了戰功,再行封賞。這樣做主要是為了防止大將擁兵自重,產生不軌之心。南北朝時,每個凱旋的統帥,回朝第一件事就是清君側,皇帝屁股還沒坐穩,就被自己的大將趕下去了。故此,在隋統一下之後,嚴令府兵不得召喚不可進京,唐朝基本上都是依循隋朝舊製,這個規矩也就傳了下來。

所以,雖然李績這一路大軍足有五萬餘人,但跟他回到京師的,不過幾千人而已,都是他的家將以及從長安出發時帶走的三營禁軍。這些人到了長安之後,也要回歸本營報道。大軍至此化整為零,對皇權夠不成任何威脅。

此乃鐵律,若有哪個將領不按規矩辦事,那就等同於造反。李績當然不會做這等蠢事,所以他沿途遣散府兵,做得極為細致,這樣便耽誤了一些時間。

李牧心裏自然是很著急,算算日子,他的老娘孫氏應該已經到了長安半個多月了。他會知道這個消息,是因為七前,他遇到了完成護送任務返回的王虎一行。王虎惦記定襄城的事情,在護送交接完畢之後,立刻啟程往回趕,與李績大軍正好碰了個正著。這一來一往,時間就算出來了。

著急是著急,但是李牧其實並不十分擔心。因為王虎告訴他,孫氏被他送去了唐儉府上。唐儉聽是李牧的母親,二話沒就答應了下來。王虎臨走的時候,還特意去看望了孫氏,唐儉對她非常照顧,特意收拾出來一個院,還安排了一個丫鬟伺候。李牧猜想孫氏也吃不了什麼苦,隻是心裏掛念著,想要早些與孫氏相見罷了。

過了灞橋,禁軍三營也各自回營了。隻剩下了李績的幾十個家將親兵,到了城門口的時候,早有宮中的太監在此等候,李績直接入宮麵聖去了。不過李牧也有人招待,李績早派人傳信回去,他的弟弟李弼等在了這裏,見過禮後,李弼讓家將們各自回家與妻兒團聚,領著李牧和白巧巧,還有王虎等住在李家的親兵一道回了位於朱雀大街西麵的曹國公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