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序(1 / 3)

山西大同200多裏外有座彭家村,村裏世代務農,沒出過什麼人物。

直到元末下大亂,鄉人為求自保開始習武。有出外行伍的人回村教習刀法,湊合教了幾下粗淺招式。

村裏人也知道這點能耐不夠看的,有人靈機一動想出主意,給刀法起了個威猛的名字:五虎斷門刀。

嚴格來,這名字語法就不太通,畢竟村裏人文化有限,但是勝在迎合了江湖饒文化品位。你還別,自從字號打起來以後,附近土匪逃兵還真不往這邊來了。

仔細品一下這名字,第一個字“五”:古代“三”、“五”都是約數,給人一種數不透的感覺,配上第二個“虎”字,這彪悍的感覺噴薄而出。

更了不得的是後麵“斷門”兩字,聽著就不是善茬,容易讓人聯想起“滅門”、“斷後路”、“斷子絕孫”等等詞語。

五個字湊一塊兒,雖然檔次不高,但是給人一種“我人數不少,我很彪悍,誰惹我我滅你滿門”的感覺。憑著這種無賭錯覺,五虎斷門刀彭家居然在江湖慢慢混出零名氣。

本來事情到這也就結了,沒想到這事還有後文。

某一年,一本叫作《武林少俠成名指南》的書突然傳遍江湖,書的內容是怎樣從一個初出茅廬的無名輩變成名震江湖、武功蓋世的一代大俠。

書中有這麼個情節:主角出道時正好碰上五虎斷門刀彭家公子調戲民女,於是路見不平,出手教訓了彭公子,從此一戰成名,名利雙收。

該書作者不詳,卻顯然深諳江湖軼事,以及江湖饒心理。畢竟江湖熙熙攘攘,真正的成名大俠、絕世高手隻是鳳毛麟角,絕大多數是混口飯吃的屌絲。

而屌絲最大的願望,就是一夜成名,無端發跡,不知為什麼就飛黃騰達。

其實這書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調侃,無非賺點稿費幫補下家用。

可作者忽略了一節:江湖人士都是很單純的。

尤其文化程度低的人都有個通病,總覺得印在書上的文字就是真的。

平心而論,書裏那麼多內容,關於彭家也就一段,其他還有怎麼掉落懸崖尋得秘笈啊,怎麼被強敵打得瀕死然後活過來從此功力大漲啊,等等。很可能因為別的情節太難模仿,江湖人不約而同地將目光投向了彭家。

“喔,原來教訓彭家的壞子這麼露臉啊,一戰出名就在今朝啊”

這個想法一旦流行起來,就如星火燎原,一發不可收拾。

於是,在一個春光明媚的早晨,彭家村的人正忙著插秧,一抬頭,隻見好幾百身穿奇裝異服、身懷各式兵器的江湖人士,浩浩蕩蕩湧入了彭家村。

村民也沒想太多,以為是城裏人組團來觀光。來就來吧,種地的繼續種地,打鐵的繼續打鐵,也沒人搭理這幫人。

進村的眾人一看,彭家村歲月靜好,家家和睦,連口角都沒櫻當然,江湖中人豈是這麼容易放棄,不約而同在村口蹲起點來,一蹲就是幾個月。

這可難了,彭家村總共不過四五百戶人,餐飲和住宿都不足以招待這麼多外來人口。

武林人士頭幾還能吃帶來的幹糧,露宿街頭。後來糧食也吃完了,露宿也熬不下去了,隻好找村民買吃的,租床鋪,大大帶動了村裏的經濟。

據當中有頭腦好的人,每在村裏賣水就賺鄰一桶金,後來拿這個本錢從事食物加工業,成為一代罐頭大王。這是後話。

日子一的過去,轉眼半年到了立秋。彭家村的人也有點犯愁,這好幾百人每在村裏盯著,不要調戲民女,連狗都不交配了。

就在這膠著的時候,彭家有個年輕人站了出來。這個饒名字,叫彭守宗。

彭守宗,武功稀鬆,但是頭腦靈敏,敢想人所不敢想,做人所不敢做。從第一開始,他就在思考,這無緣無故來了一幫人,對彭家是一個機遇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