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六章 李文瀾論儒-(2 / 2)

年輕的才子在這裏提出了疑問,很快又自問自答。他,祖先並沒有錯。

國家的變,政局的變,並不是盲目地變,而是隨變則變。他引用了一個經典的理論,生產力的發展決定了社會形態。三千年時間,中國的生產力有了顯著的變化,三千年前,祖先們可以用儒家統治社會,因為百姓需要安寧,國家需要平靜,在外部威脅近乎為零,社會紛亂的情況下,儒家思想和治政理念,有利於那個時期社會的穩定、國家的安寧,從而使得人民在和平穩定環境下,進行生產力的發展,創造更大的財富,人民生活向前邁進。

但是,三千年後,世界變了,西夷就在身旁窺伺,並且通過,獲得與中華相較的實力。其他人、其他國家都在變,都在發展,如果儒士們還是抱殘守缺,凡事向著維持國家穩定,同時閉關鎖管,兩耳不聞海外事,那麼中華將被後來居上的西夷給超過,甚至羞辱。我們求國家穩定安寧的的心情將被完全踐賭,變成拖累國家穩定和安寧的罪魁禍首。

他提出,在一定的生產力水平下,就應該有一定的適應生產力發展妁社會製度與之適應,從而促進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他列舉了許多前清國家破壞生產力發展的力證,舉出傳統的農經濟對於國家的負累,以及與同時期西方國家的差距,證明了那些閉著眼睛就知道念四書五經的腐儒們所謂的朝上國,基本上已成幻夢,所謂的朝已經不複存在。

“儒家治政理念在當代社會的失敗,並不代表儒家文化的失敗。”李文瀾這樣寫道。

絕對不可否認的是,中國的傳統文化,至少有半壁江山是儒家傳統思想撐起來的,我們今並不是為了全盤否決儒家思想,而是剔除儒家思想中,已經不符合社會發展的因素,最直接的對象就是程朱理學。新朝建立以來,並沒有提出任何毀儒滅儒的政策和口號,任何相關看法都是儒士自己強加上去的。反而,新朝重新訂立了一套約定俗成的基本社會禮儀,要求重新建立一個禮樂社會。當然,這個禮樂社會跟孔子所推行的禮樂已經有著較大出入,但是卻能更好地提高國民素質,興複人民道德,而且是全民的道德。王道儒家複古也是最近在報紙上大行其道的一個口號,很多學者開始重新闡釋儒家經義,挑選出於現代社會相符合的內容。…

所以當今社會基這樣一個情況:講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卻拋棄了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等極端理論講求家庭和睦、夫唱婦隨、兄友弟恭等傳統道德,卻拋棄了過激的貞潔觀念、人身依附觀念等提倡知識的重要性,卻不限於儒家知識。

德泰皇帝、尹勝吉首相在報紙上發表的言論,基本上找不出一篇中間沒有引述儒家經典的,但是腐儒們卻徹底地從政治舞台上消失了。國家到處宣揚著仁德友愛的儒家社會道德觀念,但是僅僅懂得這些的人再也沒有了權力。

李文瀾稱之為怪現象,由於社會形態的發展,當今國家有著遠勝千代數十倍的對民眾影響力,儒家精神在民間有著遠超三千年的流傳,反而儒士們卻哭叫著國家在滅儒。

年輕的終沒有忍住他當年頂撞權貴的那一分傲骨,徑直提出,叫著滅儒的人是不真正懂得道理知識,學習沒有學透的儒士,他們如果掌權給社會帶來的災難,遠勝於昔日的奸臣邪佞百倍

這篇論文最終被送到了何沐平的案頭,何沐平對這篇萬言書論文評價很高,交給了官方媒體《華夏新聞》,讓他們進行發表,並進行相關評論。一時間,國內又開始討論到到底什麼是真儒,什麼事假儒的大辯論。

“還好我有係統人員給我做官,看了這篇文章,想想我要是獨身一人穿越,還不知道得受多少窩囊氣呢。現在我不需要向那些腐儒們妥協,而是他們必須向我妥協。”何沐平悠然歎道,他出現的時間十分巧,正是外夷蜂起,儒家本身開始逐漸走低的時候,所以在思潮上,他絲毫不占下風,反而現在壓得他們喘不過氣。

&l;無廣告,無彈窗-青青中文網-** -不是一般的閱讀體驗&g;

&l;div id="adb"&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