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八章 萬騎卷平崗(1 / 2)

所謂南船北馬,中~國南方地區河汊縱橫,江流密布,主要的交通工具是船舶。而且大部分土地用於耕作的南方地區,很難勻出一塊草地來,所以中~國曆~史上的南朝向來缺馬,更缺乏騎兵。

經濟情況發達但是失去西北和燕雲養馬之地的北宋,麵對著如~狼~似~虎的西夏和遼國乃至後來的金國騎兵,被打得幾乎沒有什麼還手之力。在冷兵器時代,騎兵就是戰場之王。然而進入熱兵器時代之後,特別是機~槍的出現,才使得騎兵淡出了曆~史舞台,尤其是戰車縱橫戰場以後,騎兵基本上淪為了儀仗隊。

而十九世紀中期時,騎兵還是一隻不可視的力量。當射速慢、威力差、命中低的步兵方陣麵對騎兵的時候,還是辦法不多。何沐平的麾下除了編製在各師團中少量的騎兵部~隊外,還有兩個騎兵師,分別是騎六師和騎七師。

兩個騎兵師都參加過第一次北伐戰爭,並取得了輝煌戰果。大戰之後,騎六師駐紮在東南軍~區,也就是浙江一帶,而騎七師則布防於荊楚軍~區,即湖北一帶。

自第一次北伐戰爭之後,滿清和中~華帝~國~保持了外鬆內緊的對峙狀態。皇家陸軍在長江南岸布置了十幾萬大軍,而北岸的滿韃卻無力防守漫長的大江。甚至有些地方出現了南北互通媾和的情況,一些有著別樣心思的地~方~官~員和駐防將領,紛紛與對岸的皇家陸軍互通款曲。少數個別江段,允許南北商旅乘船過江,儼然南北一國。

在不久之前,英國人遣使北~京,告知了歐洲大軍將要與南朝作戰,希望滿清政~權能夠派出人馬,即使不能收複失地,給敵人造成震懾,也要牽製住中~國最主要的陸軍力量,不讓他們有機會南下婆羅洲,與歐洲人作對。

英國人給出的條件是很豐厚的,提~供五百萬兩白銀的貸~款,並無償提~供一部分軍械派出軍事顧問幫助清軍訓練和作戰等等。自去年北伐戰事平息之後,清廷也通~過一些路子從南麵高價收入了一些火器,大部分是滑膛槍。實際上,這批武~器都是何沐平的部~隊換裝F-a1之後,換下來的舊裝備。南朝各地倉庫中擠~壓著十幾萬支老式步~槍,經過運作,何沐平以每批00支,每支70兩的高價向滿清兜售。當然,這一切都是通~過非官方手段進行的,不然皇帝自己也得掛上資敵的大帽子。

在這個時候,皇家陸軍的F-a1的先進性還不被人所認知,一分鍾能打二到三發的老式步~槍,還被人們信任著。於是,深刻了解自己的部~隊和武備厲害的何沐平,財迷心竅地四處販賣自己庫存積壓的十幾萬支老槍,從越南賣到日本,甚至滿清,他也敢少量地販賣。

一心組~織新軍的肅順從何沐平這裏,迷迷糊糊地接過了幾千支步~槍,又從英國人那裏弄來了幾千支,最終訓練了一支以八旗子弟為主的新軍。這支新軍自練成那起,就變成了整個大清國的寶貝,放在手心怕摔了,含在嘴裏怕化了,就留在京~城附近。

此次英國人要求滿清出兵,肅順最終咬了咬牙,還是沒有讓這支新軍出陣,而是聯絡了幾位輔政大臣,硬是調出了三萬多人開到了長江邊上。

隻是英國人過於看得起作為封~建~國~家的滿清的運作效率,南洋海戰塵埃落定之後,這三萬~人才大搖大擺地來到了江蘇揚州,而帶兵大將伊裏布乃是“老成持重”之人,以“兵寡器乏”為由,停滯不前。

這滿清滿朝文武,官~場事~故皆是練達於心,凡是先求的不是國~家榮辱、戰鬥勝負,而是自己仕途之路的穩妥。以這般心態做事,第一要務就是會望風景。這個望風景並不是旅遊中的看景色,而是見風使舵。北伐戰爭中,滿清和中~國彙兵共超四十萬,在整個滿清建~國曆~史上都是少有的大戰,滿清二十萬大軍不過一個月時間,就被打得灰飛煙滅,十不存一,南蠻武力之強悍已經深深烙印在了滿清~官~員的心中。

伊裏布在旗人中也算是有眼力界,能辦事的大臣,在滿清對南朝作戰三番四次失敗,能征慣戰之將不是被斬殺就是被證明為庸才的情況下,年紀不的伊裏布隻能再穿征衣,頂著壓力硬上了。

可是,老頭又不傻,知道僅浙江一省之內,就有藍衣軍七八萬之多,況且此處乃是南朝的一大軍~區,防守嚴密,自己憑著三萬拿著鳥銃弓箭的清兵,實難有所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