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三章 左宗棠讀書(1 / 2)

兩個女孩不憤地聽著外麵興~奮的人群繪聲繪色討論著南洋大捷,想起朝~廷被鍾人傑一眾亂~黨打得抬不起頭來,不由心中泛起憂色。

“格格姐姐,如今南蠻勢強,朝~廷勢弱,難道真的就無力回了麼?”潘巧夕娥眉緊蹙,不出的糾結寫在臉上。

叔文搖了搖頭,道:“誰得了下不都一樣,曆朝曆代都逃不過更迭,我大清坐了00年下,又是異族為皇,00年已算是福氣了吧。”

潘巧夕駁道:“姐姐怎能這般,下滿漢是一家,我~朝子曆來都仁政愛民,現在這般動~亂隻是有些跳梁醜在叫囂,等中樞重新振作,必能收複山河。”

叔文螓首再次搖了搖,道:“若真是滿漢一家,那便不可能有什麼鐵杆莊稼,妹妹,我們一路走來都看到了,河南一路盡是哀鴻,朝~廷酷政再加上鍾賊兵燹,實在是民~不~聊~生。可一到了武昌,便是另一番景象,街上已是熙熙攘攘,一片繁華之色,等我們更往南來,一直到了現在的南朝京師,廣州城,便是一百個北~京加起來,我看都及不上,這廣東人~大部分都吃得飽飯,上得了學,且不提朝~廷兵事遠不及南朝之盛,就是能打過來,得了好處的百~姓怎麼會幫助讓他們吃不飽飯的異族人,驅趕自己同族,讓自己幸福安樂的人呢?”

潘巧夕氣鼓鼓地道:“不過一些愚~民,不識王~道~教~化,重利輕義罷了,實在不行都殺掉好了。”

“妹妹這是氣話了,”叔文道,“自古民為貴,君最輕,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若是不重視子民生計,是決計不可能坐下的。”

潘巧夕臉色一下子垮了下來,道:“那麼姐姐的意思是,朝~廷一定要完了麼?”

叔文也是一臉憂色,悲聲道:“南朝皇帝正是精力鼎盛的時候,又任用賢能,勵精圖治。我~朝子尚年幼,一眾輔政大臣又多是老氣橫秋,一葉障目不見泰山守成之臣。唯有肅順有一股衝勁兒,卻是不得手段,莽撞壞事。依我瞧,這南朝等騰出手來,必然狼視北方,倒是滅國之事就在眼前了。隻是,苦了我百萬旗人,即使南朝皇帝性仁,放他們一條生路,可是旗餉幾百年供奉下來,還有什麼謀生手段,到最後男丁還得淪落到橋下書,女子淪為娼~妓罷了。”

正當兩人悲悲切切之時,聽到外麵~臨近她們的雅座的另一間雅座也坐了人,兩人連忙收聲,不敢再議論,生怕讓人聽了去,她倆是北麵來的貴女。

“季高兄,別來無恙?”一個年輕的聲音道。

“我哪能有什麼好壞,不過苟且度日,哪像少荃一般,弱冠之年,已是入朝為官。”

這兩人正是左宗棠和李鴻章。左宗棠當初答應幫林則徐照應家人,留在廣東。後來雖然林則徐北返,但是南朝並沒有為難他的家眷,隻是禁囿於廣州城內,不得出城。左宗棠一見並無大礙,也不著急回到北邊去。想留在廣州,看看這南朝到底有何厲害,不過發展兩年時間,國勢便如往來王朝積蓄數代的力量。

而李鴻章則是一副年輕人的離經叛道的行為。其父李文安與曾國藩同年,並十分有眼力,看出曾國藩非池中之物,早早與其打好關係。本來,李文安是要把李鴻章和其兄弟一同送到曾國藩處學習,可是出了南蠻作亂一檔子事情,便沒有成行。後來南蠻大軍打到了安徽,李鴻章見南朝軍事鼎盛,兵士皆有雄武之氣,便判斷北麵氣數已盡,正是漢家南朝當興,便不顧家中反~對,私自逃出廬州,打算往廣東去學真正的經世之才。但是,俗話百無一用是書生,逃跑準備不足的李鴻章差點在路上餓死,所幸他被出行的外~交~部官~員陳暘穀救助。因為李鴻章文~字功底紮實,為人靈活有奇氣,被陳暘穀收為學~生,並在他手下進行一些文書和參讚工作。

“我哪算入朝為官,隻不過得老~師垂青,在外~交~部打個雜而已”李鴻章謙虛地道。

“今日打雜,想來明日少荃必然能出入青雲,做到外相的位置上去。”

李鴻章搖了搖頭,道:“我~朝官製與曆來朝代都有不同,就分管各部的卿相,都是要與首相同進退的,這設想中,將來首相大~選和中樞議會大~選後,首相將在中樞議會的授權下,進行組閣。閣員,也就是各部的卿相,勢必是要跟首相是同一~黨派的。閣員名單產生後,中樞議會還需要再做一次投票,將他們認為不合適的閣員剔除,然後再次選擇。閣員必須有著一定的施政經驗,這就代~表著,他們必須是從底層爬上來的,懂得如何行政,不可能首相隨便從自己的陣營裏提出一個人,讓他當大臣。之後,各卿相有權組成他們的部門,但是各部門中,必須有一定比例的非執~政黨官~員。這些官~員有些是從地方上升遷上來的,有些也可能是原本就從事該工作的。嘿嘿,實話,很多事情,我也不甚了解,正在學習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