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4章,戰鬥打響(2 / 2)

蘇老六的媳婦,自然是九寨人家的女兒,雖然幽怨,但內心堅強而有韌性,是持家的好手。

回到家,倆孩子都困了,剛放下娃挖去睡覺,二月靠了上來,從後頭抱住胡一舟。

“姑爺,你又要去打仗了?”二月難舍的說道。

“是啊,鬼子來了,我可不能穩穩地待在家裏看著!你放心,能傷到你男人的鬼子還沒生出來呢!”胡一舟回抱一下以示安慰。

“姑爺,您一定要注意安全,打不過,咱就跑!”二月也是見慣了生死的,隻是一年多的安逸,變的更加像個小媳婦了。

“不跑了,九寨就是咱們的家,這周圍的群山所環繞的,就是哺育了我們祖輩數百年的土地!這些,可不能輕易的讓鬼子給占了去!再說,你爺們的本事你不知道?”

“我準備了這麼久,就能輕易的讓鬼子給攻進來,占了去?放心吧,包你們沒事!你要有這個擔心的勁頭,還不如留著給我也懷個大胖小子!”

胡一舟開始口花花……嗯,手也不老實了……

胡一舟命令下了,九寨保安團各部都動了起來,尤其是守在二道坡的傷病留守連跟劉敢的補充營,更是積極的準備著。沒錯,鬼子一路向北,首先要麵對鬼子兵風的,就是他們。

至於在兩河交彙處的李雲龍新一團,也在準備著,甚至原本被老李放在王堡那裏的偵察兵,又向南邊的涉縣偵查了一段距離。

隻是,小鬼子似乎忘記了清漳河穀這條通道,依舊是守著涉縣跟邯長公路,絲毫沒有北上的意思。

防盜了

抗戰爆發前,日軍主要裝備1929年定型的89式中戰車。該型坦克戰鬥全重13噸、乘員4人,主要武器為一門57mm火炮,彈藥基數100發。輔助武器為2挺6.5毫米91式機槍,攜彈量2745發,前機槍在車體左側,炮塔機槍與火炮軸線呈150度夾角(逆時針方向)。車長塔在炮塔右側,有高射機槍座。89式中戰車采用鉚接結構,裝甲厚度最大為前裝甲的17mm,側裝甲和頂裝甲為10-17mm,最大速度25km/h,最大行程170km。

二戰初期時,97式在麵對德軍的一號坦克、二號坦克、蘇軍的BT-7、T-70時都並不落後。但由於47毫米炮彈的重量太輕,動能流失太快,距離一遠炮彈的穿透力就大幅降低。客觀地說,日軍在戰前定型的坦克並不比當時的同類武器落後許多,隻是在中日戰爭爆發後,由於戰場上並不急需更加重型的坦克,所以研製後續坦克的進度被拖慢了,直到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才急急忙忙加速,然而為時已晚,臨時抱佛腳是沒有用的。

定型於1935年的95式輕戰車顯得更加“經典”一些。戰鬥全重7.4噸,乘員3人(車長、駕駛員、機槍手),采用柴油機為動力,最大速度可達46公裏每小時,並可有效避免火災,以至於後期的89中戰車也換用相同的柴油機,算是開了先河。95式裝備一門37mm坦克炮,具有一定的穿甲能力,小巧、輕便、靈活,總產量達1250輛。95式和97式共同成為二戰日軍產量最大的兩款坦克車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