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一座書院(1 / 3)

宇宙之中有天地,天地之間是仙洲。

日月神洲,又被稱為明洲、神洲,乃是這個天地間最大的一片淨土。

仙洲之上,有國名秦。百餘年前,始皇統一六國,定鼎神洲,分全國為三十六郡,其中東越八郡,西涼五郡,北地九郡,南國十四郡。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

大秦皇朝傳承至今,國力漸趨鼎盛,百姓富足,國泰民安。而在大秦三十六郡中,又數會稽郡最為富庶。

會稽郡地處大秦東南,毗鄰東海,隸屬於東越八郡。會稽郡郡治所在的臨安城,更是一郡龍頭,數百年來休養生息,少有兵燹之災,可謂是真正的藏富於民。

即使是百餘年前的皇朝大一統,大秦鐵騎南下叩關,臨安城中大小官員與幾家族老略作商議,便直接開門請降於王師,始皇龍顏大悅。

實際上,當時臨安城如果不率先請降,皇朝想要吃下整個會稽郡,可以,但絕不輕鬆。一方麵是山越精兵步戰甲天下,而另一方麵,無他,唯有錢耳。臨安城中幾大族若是鐵了心要和皇朝死磕,砸鍋賣鐵,家資一半添作軍資,大秦幾支主力鐵騎必會在此傷筋動骨,畢竟山越精兵就是拿銀子堆出來的。

臨安獻城之後,其餘諸城也紛紛望風而降。關於此事,當時始皇和臨安城中某大族族老還有過一番君臣奏對。大意是朕雖然很感謝你們替朕救下這麼多將士的性命,又省了銀子,保下了富庶的江南,可假如幾百年之後,冒出一個什麼大燕、大趙,朕要如何相信你們不會替他們救將士、省銀子?

那族老當時隻說了一句:君若有道,何來燕趙?

始皇若有所思。

百年時間匆匆而過,秦君皆為得道之君,臨安亦是長治久安。

時維黃龍六年,正值七月盛夏光景。

臨安城西有一座小酒肆,兩層樓高。一樓大堂內以及臨街各擺放著數張桌椅,二樓則是包間雅座,裝飾簡單,幹淨清爽。

這家店沒什麼特殊之處,不是那種早已名揚四海的酒樓,遊客慕名而來,在牆上提滿詩句,然後愈發名滿天下,而是憑借物美價廉的高性價比,紮紮實實地在臨安本地人中積累了頗為可觀的口碑與人氣。

此時剛到中午,但一樓大堂與臨街卻基本都已經坐滿了人。而且大多都是拚桌,三三兩兩共用一桌,大家對此也都習以為常,甚至有些在酒肆認識、相熟的食客,隔著飯桌,邊吃邊聊著東家長西家短,好不熱鬧。

有一個黑衣男子正好路過看到這番景象,也不由有些饞了。倒不是飯菜誘人,而是這一張張桌子上的杯中物,讓黑衣男子有些走不動道。

這酒肆中的酒確實不差,乃是東越獨有的黃酒,由糯米釀造而成,香氣撲鼻,口感醇厚,入口還略帶一絲甜味。酒名越龍黃,老板自行釀造,用的原材料頗為不俗,不是那種糊弄人的貨色,因而在這家以性價比取勝的酒肆中,越龍黃的價格相對是偏高的,但臨安人也偏就吃這一套。

價格貴些無妨,但前提是你拿出符合這個價位的真材實料。

好不容易找到一個空位,黑衣男子便立刻坐了上去。桌上其餘幾人也不是同一波來的,但彼此在這家店裏見得多了也不陌生,此時正一起聊著。

“……我倒是覺得去相院比較有可能,前年我在城東李家鋪子偶然見過唐少爺一麵,溫文爾雅,翩翩公子……”,說話之人看了落座的黑衣男子一眼,見不是自己認識的人也不以為意,隻是稍稍點了點頭,算是和黑衣男子打過了招呼,他繼續說道,“唐少爺一看就是個讀書的料,我不覺得他會去將院,更何況唐少爺雖然喜好名劍,但這帶兵打仗、上陣廝殺,終究和舞刀弄槍是有些不同之處的,兩者不是一回事。”

這人說完還搖了搖頭,似乎對前一個發言者的內容很不讚同。

黑衣男子找小二要了一碗越龍黃,一碟花生米,一碟鹽水毛豆,然後繼續靜靜聽著桌上幾人的討論。

“非也非也。唐少爺隻是看起來像個讀書人,但你們不知道,唐少爺是喜好看書,但偏偏喜歡的是那些講述江湖遊俠兒故事的話本。聽說有一次上私塾,唐少爺在那豎起的課本之後偷偷地藏了一本《東天劍聞》,看得津津有味,學塾的夫子發現之後,簡直氣得一佛出世,二佛升天。所以啊,我覺得唐少爺去哪個院都有可能,就是不可能去相院。”

此時一樓大堂、臨街十幾張桌子、二樓幾個包間,其中的大部分客人其實都在談論同一件事。

十幾張嘴同時開口,口若懸河,一人歇火立刻有一人甚至兩人頂上。

但隻要黑衣男子想聽,他就能全部聽得一清二楚。不僅能聽清楚,還能完全理解。

就好像這酒肆裏每張桌子邊,皆坐著一個黑衣男子。

耳力絕佳,一心多用,非常人也。

黑衣男子很快就弄清楚了他們在聊些什麼。

原來是臨安太守唐大年之子,唐清唐公子,得了和山書院先生們的青眼,馬上就要進京去書院讀書了。

說起和山書院,在整個大秦可謂是無人不知。

和山書院前身為禦書林,約有近百年曆史。當時主要目標是招收秦國本土世家精英子弟,作為儲備人才進行培養,皇朝日後統一六國,便能派上大用。

實際上,代代禦書林子弟所學之術,也確實是以橫掃六合以及征服諸雄之後如何駕馭天下為立足點。

天下元元年,六國破滅,大秦始建國。始皇親自下令,改禦書林為唯一皇家正統書院,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於是在鹹陽城外的小和山中,有了一座和山書院。

不算前身禦書林,書院與皇朝同齡,傳承至今已有逾一百二十載。

除了極小部分的死忠亂黨複國野望仍在,其餘人眷戀故國之心大多煙消雲散,往昔的六國子民如今皆為秦民。故而書院不再以統禦六國作為培養弟子的出發點,而是將目標改為培養經世治國之才。書院招生也不再僅限秦國本土世家,六國遺民、寒門子弟,如今皆有機會進入書院讀書。

和山書院每年從全國各地收錄四百名天才少年。四年之後,這些少年學成畢業,也許最初隻是區區一個小吏,又或者隻是邊軍中一個最普通的兵卒,但隨著他們的成長,最終必然會在廟堂、甚至史書之上占據一席之地。

就像這一百二十年來,書院為整個大秦培養了數不盡的風流人物。

遠的且不說,就說當朝三公、九卿、四鎮飛將。

三公之中,相國周無厲、司境林朝山,書院出身。

九卿與四大飛將,十三人中共有七人出自書院。

甚至傳聞當今帝君,年輕時也曾隱姓埋名,就讀於和山書院。

一言以蔽之,書院便是整個大秦最重要的基石,沒有之一。

沒有書院,沒有書院弟子的經天緯地,難有大秦今日之鼎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