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年開始,我正式成為了這個小村的一名,在我幼小的記憶裏,小村從前的麵貌就像家鄉冬天的雪,幾年之中偶爾有那麼一次斷斷續續的,卻記憶猶新。
小時候的村子很貧窮,貧窮到貧窮卻不自知,對外麵的世界沒有一丁點兒的了解。長在山的褶皺裏,想進出是很困難的,崎嶇不平的山路是唯一一條與外界聯係的通道,天氣熱的時候有厚厚的一層灰,下雨的時候泥可以淹到腳踝。每家每戶都是土坯房,有兩樓,樓層是木板,房頂是一片片排例不齊的瓦片。不知道誰家的貓心疼無家可歸的雨,悄悄在瓦片間開了一道小門,卻愁壞了主人,夜晚的雨水水打在木樓板上“嗒嗒嗒……”浸透了薄薄的木板,雨水得以撫摸主人那飽經滄桑的臉龐,主人的額頭卻更皺了。
有時候的雨還會偷摸的閱讀課桌上的課本,常常可以看到課本在教室外東一本西一本的曬著太陽。學校不大,每個年級有一個班級,每個班級最多不超過15個人,常常是一個老師教一個班級,從一年級開始,一直教到6年級。課鈴是人工的,一個自行車的輪骨掛在教室外的柱子上,因為是人工的,所以也常常過了點才響,一個班也沒有一個有手表的,所以我們並不知道。
童年是快樂的,所以對村子裏也沒有什麼壞的映像,即便偶有不快,也忘的很快。也許這就是童年最可貴的地方吧,無憂無慮,天真無邪!
村子裏的小賣店是為數不多人們經常聚集的地方,臨近村頭的路邊單獨一間小屋,一道小門,旁邊是有一個較大的窗口,有一排用薄層板格成的貨架,最下一排是鹽,醬油,小鍋酒之類的;中間是零食,當然也有辣條,也不是辣條,應該叫豆腐皮,一角錢一根,還可以用嘴從中間吹泡,那是夢裏都會出現的味道;最上麵一排是飲料,煙之類的比見“高級”的東西。在貨架的後麵有村子裏為數不多的電視,VCD,有質量不是很好的沙發,後來還有一段時間成為了村子裏的“歌廳”,是人們最愛去的地方,茶餘飯後總能聽到張家長李家短的。這個地方對作為孩子的我們來說,辣條才是最誘惑我們的,其次誘惑我們的可能是熱鬧吧,小孩子也愛趕熱鬧,在路邊玩老鷹捉小雞,跳大海,追逐打鬧,原本就熱鬧的地方就更為熱鬧了。。
村委會是當時村子裏最好的建築物了吧,就在小賣店的旁邊,兩層水泥樓,還有一層大平房,大平房上麵用鋼材建的框架,上麵是石棉瓦,還有一個獨立的食堂,很是氣派。村委會院子裏有是會看到老式的吉普車,時常被我們一群小夥伴追著跑,那是很新奇的東西,四個輪子可以到處跑,比後來我們用三個滑輪做的木板車快多了。在那時候,可以坐過車的在我們小夥伴中的地位都是比較高的,是羨慕吧,是羨慕!
這些是我幼小記憶中比較特別的坐標點了,村子就這樣安安靜靜的,社會的發展真的很快,村子也在慢慢發展,感謝祖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