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偏西十二域的封王夏淵,於漢城山祭祀峰封皇,改國號為“諸夏”,定都漢城。
正常情況下,神諭對諸國內戰一向不理睬,不幹涉。但九大帝國新的皇權繼承者都需要入中都,接受神諭的正式敕封,如此方才稱得上名正言順。
可夏淵的封皇大典並未知照中都,甚至至死都沒有派人入中都請神諭敕封。由於未得到中都神諭的敕封,其餘八大帝國一直不承認諸夏的皇權。
這是荒武紀有史以來,九大帝國的王位更迭首次沒有獲得神諭的首肯。
懸在荒土君權上空數千年之久的神諭塔,終於開始崩裂了一條狹縫。
而此前一年,諸夏帝國的鄰國禹跡完成了對轄下屬國的大一統,五個藩屬國被正式囊括進禹跡的疆土,成為了禹跡帝國的五個屬州。
除了滄氏皇族,荒土的西南之地,再沒有其他的異姓王統治者。
荒土第一個沒有屬國的帝國誕生了。不過禹跡帝國的掌權者十分乖巧懂事,每攻下一個藩屬國的王城,都派人去中都知照。
完全一統之後,其國主更是在征伐大將的陪同下親自去了一趟中都。
誠誠肯肯地接受神諭的撫頂承認。
那時,其餘八大帝國皆認為滄氏失心瘋了。
那些藩屬,是為了避免九大帝國的疆土直接接壤而劃分出來的,宗主國享受著這些附屬國的巨額歲貢,又無需擔憂旁邊的某個大帝國一下攻打進來。
他們都覺得禹跡帝國做了一件費力不討好的事情,稅賦和歲貢比起來,也沒增加多少,反倒因為戰爭,耗費了大量錢財。
不過,禹跡帝國並做出損壞神諭塔之類的舉動,那些屬國各自的疆域都保持著原來的大小,隻是劃分成了一個個屬州而已,皇帝實際上並未對疆域線做出絲毫改動。
因此,中都神諭並未駁斥這一行為。
值得一提的是,幫滄氏完成這一舉措的征伐大將名叫郭諾。
他陪皇帝去中都的時候,被神諭敕封為了荒土名將,敕名“奎井天虺”,位列荒土名將錄。
以後,世人會發現,這位荒土名將奎井天虺,是神諭塔立塔以來最大的汙點。
神諭居然給自己的敵人封號,難道不令人目瞪口呆嗎?
當然,在當時,誰又能想到這些呢?提前二十年布局,而且從未露出絲毫破綻,何人又能發現蹊蹺?
神諭雖然號稱無所不知無所不曉,可他畢竟不是荒神本身,他不知道的東西,多了去了。
荒武曆九九零年之後的十年間,無論是對於荒土大陸,還是人族來說,都是有史以來最艱難的浩劫。
後世將其稱為災變十年。
荒武紀一千年之後,荒土的掌權者更是改紀元名為“災變”。
而災變紀的史學家們鑽研災變十年那段曆史時,驚奇地發現,災變十年的源頭,似乎指向了原成君國的偏西十二域。
所有的研究都把起因線捋到了荒武帝的身上,更細致一點的,更是將源頭捋到了荒武帝年輕時入西境沙漠探險那件事上。
而八十年代末發生的那些怪事,比如說荒武帝稱皇後不入中都覲見神諭,又比如禹跡帝國統一藩屬國,這些怪事像是災變十年的前奏般,本來應該引起人們警覺的。
可在當時,哪怕是神諭,也沒有預料到事情會發展到連自己也無法掌控的地步。
於是,有些野雞派的災變史學家將災變十年改為了災變十三年。跨度增加了三年,以禹跡帝國一統藩屬國為人族浩劫的起始。
當然,此舉也不乏有正派支持者。
不過,這些都是發生在遙遠未來的事情了,目前也沒有什麼好說的,各位看官也不必為人族的未來感到擔憂。
我們將目光收回來,且看夏淵稱皇了之後又是怎樣一番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