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單開(1 / 2)

今天我在碼字的時候有讀者在評論下方說我抄襲,並且說我大局和別人的一樣,哎,在這裏統一回複一下,我是按著百度上秦滅六國的曆史上改編寫的。

首先秦滅趙之戰,大家可以百度一下哈。

秦滅趙之戰,是指公元前236年(秦王政十一年)至公元前222年(秦王政二十五年),在秦滅六國的戰爭中,秦國攻滅趙國(今河北南部、山西北部等)的戰役。

公元前236年(秦王政十一年),秦國乘燕國、趙國交兵,趙國後方空虛之際,以王翦為主將,分兵兩路攻趙,奪趙鄴(今河北臨漳西南)等十餘城。趙軍守城據險,避免決戰,戰事呈相持局麵。公元前234年(秦王政十三年),秦軍攻平陽(今河北磁縣東南),殲滅趙軍10萬,殺趙將扈輒。接著揮軍北進,為趙大將軍李牧大敗於宜安(今河北石家莊東南)。公元前232年(秦王政十五年),王翦改變戰法,以一部兵力襲擾趙都邯鄲(今邯鄲市),自率主力由上黨郡(郡治長子,今山西長子西南)出井陘(今河北井陘西北),企圖將趙攔腰截斷,因李牧預先有防備,受阻還師。

公元前229年(秦王政十八年),王翦乘趙地饑荒,長途跋涉派部分軍隊圍邯鄲,親率主力東出井陘。王翦施反間計使趙王令趙蔥、顏聚代李牧為將。公元前228年(秦王政十九年),王翦大破趙軍,平定東陽地區(約今河北邢台地區),趙蔥戰死,顏聚逃亡。秦軍南下攻克邯鄲,俘虜趙王遷。趙國公子嘉逃到代國稱王。公元前222年(秦王政二十五年),王翦之子王賁滅代,俘虜公子嘉,趙國最終滅亡。

第一階段

公元前236年(秦王政十一年),秦國乘趙國與燕國大戰,國內空虛之機,分兵兩路進攻趙國。名將王翦率一軍攻占閼與(今山西和順)、撩陽(今山西左權),將軍桓齮、楊端和率一軍攻占鄴(今河北臨漳西南)、安陽(今河南安陽西南)等九座城邑。

公元前234年(秦王政十三年),桓齮又率軍進攻平陽(今河北磁縣東南)、武城(今河北磁縣西南),殺死趙將扈輒,斬首10萬,大敗趙軍,占領城池。

公元前233年(秦王政十四年),桓齮揮軍越太行山,占領赤麗、宜安兩邑(今河北石家莊東南),進攻趙國腹地。趙王急調在北方戍邊抵禦匈奴的名將李牧,帶兵抗秦,在肥(今河北晉州西)大敗秦軍。桓齮畏罪逃燕。

公元前232年(秦王政十五年),秦軍又分兩路進攻鄴和狼孟(今山西陽曲)、番吾(今河北靈壽西南),亦被李牧軍擊敗。但趙軍也損失慘重,隻得退守都城邯鄲(今河北境內)。

第二階段

此後秦軍經過三年休整。公元前230年(秦王政十七年)正當秦軍消滅韓國時,趙國遇到嚴重旱災,國內缺糧,人心浮動。秦國在穩定占領區形勢,將韓地改建為潁川郡後,立即轉用兵力於趙國,於公元前229年(秦王政十八年)派軍乘趙國大饑之機從兩個方向對趙國發動進攻。王翦率上地(今陝西北部)兵,羌瘣率羌兵出井陘(今河北井陘西);楊端和率河內(今河南新鄉一帶)兵,分由南北夾擊邯鄲。趙王遷派李牧和司馬尚率軍抵抗。李牧仍采用築壘固守,避免倉促決戰的方針。秦軍屢攻不勝,形成相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