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水滸傳(1 / 1)

作為我國曆史上第1部以農民起義為題材的長篇章回體。在曆史上是有著重要的文學意義的。

水滸傳原名是忠義水滸傳。根據宋史記載的北宋末年宋江等36人的奇異真實故事,結合了民間傳統的戲曲畫本和一些有關的小故事改編而成。

雖然表麵上是挖掘的官逼民反的起義,但是作者更想表達的卻是農民起義在當時的曆史條件下必然失敗的命運。

佛經中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諸行無常,諸法無我,諸受是苦,一切法空,涅槃寂靜。

有些時候有些情況往往蘊含著命運的抉擇,但是卻是曆史的必然選擇。

作為當時的民族主體,宋朝依然在大多數民眾的心中占據著主體的位置,而宋江所代表的人物更近於強盜盜賊一類的。

而施耐庵老先生所創作出來的人物形象雖然其中人物眾多,但是僅有個別的人物是有著做人底線的,大多數是本身就出身於盜匪或者與盜匪勾結深刻。。

就像武鬆殺嫂這一節的影子,他雖然刻畫了官僚惡霸富商三位一體的反動勢力,更刻畫了代表人物西門慶和他家庭罪惡生活的描述。但是如果我們把人物更深刻的理解下去,比如潘金蓮作為一名女性,她的愛恨情仇,以及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女性地位低下的悲哀。

在水滸傳之中魯智深倒拔垂楊柳,魯智深拳打鎮關西,這些形象的描寫確實體現了英雄主義,但是在宋江三打祝家莊的時候和宋江一夥盜匪誣陷玉麒麟盧俊義所使用的手段,動不動便殺人滿門,這便深刻的表現了作為匪類不把平民百姓放在眼裏的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