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時記憶《莊稼人》(1 / 3)

我出生在河南豫北地區的一個農村,父母都是農民,家裏兄妹四個,上麵有兩個哥哥和一個姐姐,我是家裏最小的一個,都說家裏最小的一個應該就是家裏的寶貝,我到不這麼認為,因為那時候家裏麵特別的窮,當時的條件也就夠剛好吃飽穿暖的程度,家人也沒有特別的去寵愛謀一個孩子,吃的糧食還不是特別寬裕,記得當時家裏的那幾間瓦房,每次下雨的時候屋子裏麵經常漏水,外麵下大雨屋裏下小雨,裏麵經常用盆子接水,一盆一盆的往外倒,雖然當時生活條件沒有現在好,但是感覺過得挺開心,無憂無慮的童年還是挺快樂的,小時候玩的遊戲跳皮筋,丟沙包,,跳繩,打陀螺,跳房子,活泥巴,還有玩彈弓等,其實還有很多就不一一介紹了,現在回想起來還記憶猶新。人生最快樂的階段應該就是童年了吧!

我的父母也都是農民,在90年代裏能把我們四個養大成人已經很不容易了,那時候田地裏的收成也不是特別好,家裏所有的生活開支全部都是指望著幾畝地。

我們幾個又正是在長身體的時候所以當時的飯量還是比較大的,一個月家裏麵就要吃一大袋子的麵粉,母親每次蒸饅頭就蒸一大鍋,而且每次蒸的饅頭都是最多吃兩天,母親有時候還會開玩笑的說:“養你們幾個還不如養幾頭豬”,不過現在證明:養我們幾個要比養幾頭豬強很多。

還記得有時候會拿一個饅頭,然後在饅頭中間挖個坑放進去一點鹽然後倒進去一點香油感覺吃著都特別的香,有時候還會醃製白菜吃,或者是炒點其他的菜吃,不過都是自己家裏地裏麵種的菜,每次都是父母下晌回來順便摘點菜回家。

那時候還沒流行出門打工,老一輩人也沒出過遠門,去過最遠的地方應該就是我們縣城,平時農閑時沒事串門的人就特別多,那時候串門應該是比較流行的詞吧!沒事的時候手裏幹著針線活在哪裏拉拉家常,說說笑笑一天就過去了,也沒有個電視機看,別說電視機了,有時候還經常性的停電。現在想象那時候的人生活條件沒現在好,臉上的笑容比現在多吧!

後來我們鄰居家有了一台黑白電視機,也算是我們村的土豪家庭了,一到晚上家裏都會來好多人串門,去他們家裏看電視,屋子裏擠滿了人,好多大人嘴裏吸著煙,一邊看著電視一邊討論著電視劇情,看的是津津有味。不過那時候的情景在也找不到了,也隻能在沒事的時候,偶爾回憶一下!

父母幾乎每次去地裏幹農活都會帶上我們,那時候幹什麼全部都是人力幹,不像現在的機械化效率那麼高,那時候最難幹的應該就是到夏季的時候田裏澆水了,我們那裏都是平原用的都是地下水在地裏麵澆水,記得家裏那時還沒有拖拉機,有拖拉機的人家好像也不多,有的家裏有一台機器,就是專門澆地用的,我家機器也沒有,後來家裏才買了一台機器,每次去澆地的時候都特別麻煩,三四點鍾就要起床,把機器抬到車上,然後還有水泵,鋼絲繩,下水泵的架子,管子,鐵鍬,感覺裝這些東西都要用一個小時多,當然啦,最難的還是裝機器,要幾個人才能抬的上去,然後在用我家裏的那頭小毛驢拉到地裏,到水井前麵還要把這一堆東西卸下來,還要支架子下水泵,下水泵也挺慢的,要把水泵下單三十多米深的井口裏也需要不少時間,擺管子,從井口擺到我家地頭,還要穩好機器,這樣下來也要差不多一兩個小時,基本工作都做的差不多了,就差最後一向就是把機器搖響,夏天還好一點,如果天冷的話機器很難弄響,還要兩個人一起搖好多次才能把機器弄響,機器一響就等著出水了,我的父親就抗著鐵鍬去地裏看著就出來的水不讓它們亂串,澆完一隴在把水管擺到另外一個裏麵。澆地要澆到很晚才回家,不像現在的澆地騎一輛三輪車拿個鐵鍬帶一張卡,卡在電表上刷一下把閘刀推上去等一會水就出來了,就這麼簡單,這在以前要浪費多少的功夫,消耗多少的體力,所以我們要感謝國家為我們農民出了這麼多的好政策,感謝生在這個幸福的時代,沒有老一輩人吃的那麼多的苦,珍惜眼前當下的幸福!

在我們北方農村一年之中最忙的應該就是夏季和秋季了,夏季要收小麥,秋季要收花生,這是兩大農作物,當然還有其他的比如:紅薯,西瓜,玉米,油菜等,對了還有紅棗在我們鎮上乃至縣上也是一大特色,因為我記得我上初中的時候我們縣上還連續幾年舉辦的《紅棗文化節》,目的就是宣傳我們那裏的紅棗,也沒有宣傳出來太大的效果,應該說以失敗告終吧!現在還有棗樹不過沒以前那麼多了!還有其他的一些農作物那些種的都比較少,有的種一點夠自己家裏吃的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