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讀詩書佳妻相伴,話史事義兄來訪(1 / 3)

次日一早,如霜起來準備一家老小的早飯.

馬英也跟著起來幫忙,隻是他笨手笨腳的,反而越幫越忙,最後如霜便差他去劈柴。

馬英本來還覺得奇怪,現在的他隻是一介文弱書生,如霜怎麼遣他幹劈柴這樣的重活?

結果拿起斧子一劈,這才高興起來——原來他並非手無縛雞之力,而且比之“前世”的力氣不知要大多少倍,之後又幫忙挑了一大缸的水。

馬家看起來並不富裕:房子主體是土坯壘成的,廚房則用木頭圍起來,縫隙中不斷透進冷風,可以說相當簡陋。廚房內側是個土灶,灶上安著兩大一小三口鍋,外側灶堂上方的那口鍋正在準備家人的早餐,裏側的那口大鍋則煮著豬食,捌角處連著煙囪的那口小鍋隻放些水,以備家人起床後有熱水可供洗漱。

馬英的母親最先起床。也許是因為過度的勞累讓她顯得有些蒼老,她看向馬英的眼神裏充滿了關切。

然後是馬哲,也就是昨天的那位中年男子,看起來比馬母要年輕些。

最後起床的是馬英的小妹馬芳,年紀還小,卻十分活潑,圍著馬英嘴裏嘰嘰喳喳說個沒完沒了。隻是她說的全是方言,馬英一句也聽不懂。

馬英試著用普通話說幾句,馬芳則搖頭表示不懂。

最後,馬英便指著一樣東西,馬芳說出它的方言發音,馬英便跟著學了起來。如果說不好,馬芳便會一再糾正,儼然一位嚴格的小老師!

清晨很快過去,吃飯之時,一家人還是對馬英充滿了關心,爭相把好吃的東西夾到他的碗裏,弄得馬英手忙腳亂,卻也大為感動。

吃過早飯,除了如霜之外,全家人都外出幹活了,馬英幫忙做了些家務之後,就在如霜的陪伴下看書。

書上的文字卻是簡體,這倒出乎馬英的預料,問如霜,說這些字體是太祖為方便普通百姓識字創立並沿用至今的。

這樣的日子持續了大半個月,馬英已經能聽懂家人說的一些方言了,簡單的會話也能講上幾句。

進步最大的當然是文言水平,每天在如霜的陪伴下讀書寫字,想不進步都難!

何況如霜對他的期望很高,教起來也十分嚴格。好在秀色可餐,馬英的日子也愜意得很。

說起馬英和如霜結合,還直有些浪漫的色彩。

三年前馬英去縣城求學,路過杜莊並在那住了一晚,兩人在杜家院內邂逅並一見鍾情,從此兩人鴻雁傳書不曾間斷。

年初馬英得中本縣童生第三名返鄉時又在杜莊借宿,兩人山盟海誓私定終身。

杜員外得知此事後見馬英確實一表人才,也沒有反對兩人的婚事。

隻是馬家貧苦,從七月初成婚至今,倒是讓如霜吃了不少苦頭。

這天,吳達來訪。

那日馬英也沒注意吳達的長相,現在細看之下,馬英覺得吳達雖然長得俊秀,但眉宇間卻隱隱透著股英氣,也不像一般的書生。

這吳達是本寨吳氏族長的嫡長孫,最得吳老太爺的喜愛。

吳家世代書香,在寨子裏除了宋家之外是居住時間最長的。

吳達十八歲那年便已名動泉州府,卻可惜屢試不第,今年二十四了,雖然頂著“泉州府第一才子”的美名,仍然隻有秀才的功名。

馬英問起當日之事。

吳達說,那天他正好從泉州返鄉,遠遠地看到有一個人正慢慢向河中走去。

剛開始還以為下水之人是想乘剛下過雨在河裏捕撈,後來才發現不對勁。走近了,見是馬英,就大聲呼喚,也沒聽到回答。

後來一個浪花把馬英吞沒,他就跳下水裏救人。吳達問馬英好好的為什麼要輕生,就算今年沒考中秀才,兩年之後還可以接著考,也用不著輕生啊。

馬英知道現在每個人都以為他是因為沒考中秀才輕生,其實事情遠非他們所想的那樣。

不過說回來,馬英確實沒想過輕生。

那天,他回家時見河邊突然多出一條大道,就覺得奇怪,也不見動工動土的,這條路是從哪冒出來的,想要一探究竟,就從那條路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