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於到了放榜的日子。淩襄雖然嘴上常言:“功名身外物,得何足喜,失何足優?”可真等到結果將出之日,卻亦是徹夜未眠。
雞叫之時,淩襄便開始洗漱,一襲青衫,迫不及待下到客棧大廳。
“我隻道孟某是無心久睡,原來淩兄弟也起來得如此之早。”說話之人,身著深藍色錦袍,麵貌方正,正是淩襄同窗摯友孟有桐。
“不瞞孟兄,小弟昨夜亦是難眠,倒是讓孟兄見笑了。”淩襄略顯英俊的臉上擠出一份自嘲的笑。
“文章千古事,雖說吾輩習文並非完全為為官作宰,可少了一紙功名,確實是人生憾事。”說罷,二人草草吃了一頓早飯,便結伴去到禮部學政院外等候放榜唱名。
這一年是齊國建章元年,新皇甫立,正是朝廷開恩科取士的大比之年。這一年是淩襄第一次參加科考,卻是孟有桐的第四次科考。今年二月份,兩人便來到齊國京城淄陽城下榻,經過了兩個多月的準備和十多天的考試。終於在今日,成敗將見分曉。
卻說這學政院大門外四五裏路早已是燈火通明,直照成了一個白晝。有些豪富世家早有人群在那裏等著了,各家下人簇擁著自家參考的少爺公子,早早占拒了離榜單更近的位置。日頭已現,等候的龐大人群隱隱早已不堪急躁之心。淩襄、孟有桐之家雖然是地方上的富裕之家,可因世代隻以農商致富,在這京城之地卻無排場可講。二人也不講究,費力之下好不容易才擠到前排。
禮部侍郎朱長寧這次親自出馬,傳言再兩年他可能就要入閣為輔臣,因是這幾屆的放榜他都是親自操刀,眾考生皆已認出此位朝廷大員,知道這唱名放榜要開始了,這時候人群不約而同安靜下來。
“第三百名,薛州府永安縣舉子,孟有桐...”這樣一個聲音傳了過來,孟有桐瞬時呆住了,隨後便聽到淩襄恭喜道:“恭喜孟兄啊!上榜了。”“最後一名,大吉大利!”有其他考生玩笑似地恭賀道。
孟有桐這才反應過來,眼中刹那間滿含淚水,“倒數第一名好啊!”經過數次失利,年過而立的他對過高名次沒有報太大的希望,唯求榜上有名,現在這樣算是得償所願了。
淩襄也為自己這位年長的同窗好友高興,若是二人一同及第,那麼以後一生守望相助,真是再好不過。可現在自己名次未出,淩襄的全部心神都是放在唱名上。
豈料再之後一直到第十一名都沒有淩襄的名字,淩襄滿懷的信心有了一點動搖,心裏打破了百味瓶一般,難道此次大考自己名落孫山?想想讓人心裏焦急。要知道淩襄自幼便有神童之名,過目不忘、機變擺出更是對他的真實寫照,何況他自幼苦讀,十年寒窗之功一分未少,今年以雙九之年參加大考,鄉試之時是名列前茅,卻無法想象會試竟然是榜上無名!
“甲等第十名,鳳州府酒河縣舉子,高璿.......第四名,蜀州府南安縣舉子,付潤,第三名,滄州府衡北縣舉子,郭良,第二名,薛州府永安縣舉子,淩襄......”
一瞬間,淩襄從焦慮中清醒過來,心中霎時間陰霾盡去,本少爺中了,還是甲等第二名!進入甲等前十名確實是出乎淩襄預料,自忖以自己之才,得此名次實有天助,看來殿試一定要悉心準備,不要辜負了這會試好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