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大旱,和馬匪(1 / 2)

明軒轅六年,錦州不見雨水已有三年,旱地冒煙,滄瀾江和灼水河這樣在大明數一數二的大川也先後幹涸,數座千年古井滴水不剩,大旱之下莊稼自然顆粒無收,民不聊生怨聲載道,即使官家發放了海量的賑災銀糧也如同杯水車薪,餓死渴死的人數依舊不斷增加,甚至主城街道上都時常可見死者橫屍生者啖其肉的殘忍畫麵。

為了糧食爭搶不休的場麵更是家常便飯不在話下的,據說有人為了爭奪一段紅薯藤蔓大打出手最終一死一傷。“苕之華,芸其黃矣。心之憂矣,維其傷矣!苕之華,其葉青青。知我如此,不如無生!”有詩人扼腕作詩,長聲歎惋不已。

但說來也怪,大明國境四方,上萬裏的疆土之上唯有錦州一地如此,其餘諸地就算相離較近也不至於太過嚴重,於是民間有了錦州招妖的傳聞。

民眾是最不能受傳聞撩撥的,這傳聞一出頓時的引起了軒然大波,民間大喊除妖。

於是朝堂之上也分成了兩波意見,一派以大國師為首的,堅信有妖物作祟,懇求皇帝下旨遍尋天下能人異士以做除妖之事,而另一派則是不信鬼神之說的丞相一脈,上奏帝王應當加量派發賑災銀錢且大修水利重振農事以治本,必要之時解除人口不得流動的禁令。因為意見分歧,據傳大國師和丞相兩人在早朝上甚至差點大打出手,丞相大罵國師鬼神誤國並且順著輩分罵到了國師祖宗十一代以上,大國師氣急敗壞,胡子高翹,揚言說要用咒法詛咒丞相死後下阿修羅地獄。

大國師言語鬥不過巧舌如簧的丞相,放下些狠話便交了笏板告帝王而去,前往民間除妖,那以後再也沒有出現在朝堂之上。

不過朝堂上的事情不管真假,哪怕帝王駕崩,文武百官都死絕了,這些都與民眾無關,民眾關心的還是自個兒碗中的吃食和身上的穿度——錦州數十萬黎民百姓,能夠吃飽的不過千中一二。

民食不飽,便有盜賊,官道上馬匪無數,靠著劫掠過往商賈路客為生,搶奪民眾早已經不是什麼稀罕事情,官家忙著賑災,也無暇顧及,偶爾派些軍隊鎮壓也是效果甚微。錦州版圖狹長,官道長度在整個大明朝也是數一數二的,馬匪或是三五結隊甚者百千成群,取財後隱入山林不出,看見官兵就逃,根本別談什麼有效地抓捕了。

這一天,錦州官道上來了一支幾十人,看似頗為富庶的小商隊,烈日當空,十幾匹大宛青馬緩著蹄子踩著一路揚塵娓娓而來。

“兩輛馬車,十六匹好馬,七車貨,十個配劍的武師,算上馬車裏的人,至多三十幾個,大哥,幹不幹?”一個長像有些猥瑣而且矮小的馬匪拉了拉馬繩,這馬比他人都高了許多,要不是自己平日裏溜須拍馬的活幹得好,這馬也輪不到他騎了。

“幹!為啥不幹?咱們這百來號人,六十幾匹馬,人手鐵刀鐵劍,慫個球子。上!”

馬匪大哥是一個獨眼龍,外號吳六畜,錦州官道上最臭名昭著的馬匪——能叫六畜的,好事自然是一件沒幹過的,他是這條道上最早的馬匪,從前倒是安分守己,偶爾劫掠,但是逢此災年,加上手底下多了幾位功夫好手,用他的話說就是不有一番作為對不起列祖列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