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祿二年,北陸諸侯宇文白虎上京勤王。
這段時間應該是那位“昭平皇帝”贏謙一生之中最為舒心的一段時間。
這位皇帝堪稱傳奇,在後世的史官中贏謙都被公認是曆朝曆代皇帝裏最為命運多舛的一位皇帝。
在昭平帝還被稱為公子謙的八歲年紀便繼承了夏王朝皇帝的位置,五年之前的天證二十一年正式在洛京登基。
而後六年間昭平帝便開始四處逃亡,在各國間流浪轉輾。
天證二十七年,這位皇帝終於被接回洛京,在漢州侯支持之下風風光光舉行了登基大典。
“人生無常哪………”
當年年幼的贏謙和一眾不肯屈服於漢州侯的忠臣們逃出洛京,之後七年便在漢州侯的迫害之下在南江州國與城州國之間四處流亡。
在天證二十六年底由江州的老王爺出麵調和了小皇帝和漢州大人,贏謙才得以二次在洛京勉強舉行了登基大典,且改年號為“文祿”。
在流亡期間皇帝一方的謀士們一直以書信要求各方諸侯上京勤王,終於在文祿二年贏謙迎來了“北陸之虎”宇文白虎。
宇文白虎上京之後憑借自己強大的軍隊和天才般的軍事才能將漢州侯之流打得落花流水,連忙向贏謙與朝廷宣誓了自己的忠心和上供了數不清的金銀珠寶。
宇文白虎也被朝廷與贏謙承認了作為養子對宇文家這一貴族姓氏的繼承和對北陸題案這一職位的繼承,時值新帝登基還被授予了禦劍與天杯。
宇文白虎在洛京期間漢州侯天天來其的住處巴結討好,唯恐宇文白虎像拍蚊子一樣拍死了他。可是在宇文白虎向皇帝進言表示願意剿滅漢州侯在王畿內的勢力時,贏謙猶豫許久之後搖頭作罷。
昭平帝與朝廷的真實意願是期望宇文白虎能留下來庇佑他們。
總是說貴人惜命,皇帝和朝廷的貴人們自然是有“千金之子,坐不垂堂”的心理。
他們終究是軟弱的,不願讓自己有卷入戰爭的危險。但其實當時隻要昭平帝說一句“殺無赦”就能永絕後患,更不會有後來“文祿大逆”這一事大發生。
而在洛京逗留了兩個月的宇文白虎,最終帶著軍隊浩浩湯湯歸國。
不過宇文白虎在洛京的收獲不止於此。他得到了一位的盟友——太傅雷硯川。
宇文白虎在洛京這一期間兩人可謂是肝膽相照、意氣相投,於是太傅雷硯川與北陸題案宇文白虎以血書為證結為同盟。
宇文白虎歸國的不可抗因素有二,首先是上京勤王的巨額軍資開銷和宇文白虎的長期不在領國之內,國內出現了一些動蕩。其次宇文白虎不得不為戰爭做好準備,一場守護夏王朝領土的戰爭,也就是後世的曆史上赫赫有名的“第三次盤遝川會戰”。
文祿三年,太傅雷硯川啟程北陸越州。這位堪稱文武全才的戰國公卿穿過江州國沿著馬琴湖岸的綠蔭來到許州,為了避開許州國內的戰亂,雷硯川在許州裴山港乘船在海上漂泊半月來到北海,特意在鴉沢港口轉出陸路。享受完北海的人間四月天,再一口氣從北海郡城到北陸越州。
雷硯川是僅次於皇族尊貴的三羽家之一的平原雷氏的嫡流。就以公卿這一方的能力來評價他,那絕對是出類拔萃。雷硯川的詩詞歌賦水平放眼天下也是極其的優秀,出生在極其盛產書法丹青能人的士族也使得雷硯川的書畫之作堪稱比肩名家,同時他還是弓道馬術的達人。一路上的旅途以他個人為中心對各地民眾傳染了不少來自洛京的中央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