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之六藝是每一個讀書人的必修課,在中華文化蓬勃發展的周朝,六藝成為整個國家所有貴族的教育體係,是官學要求每一個學生都必須要掌握的六種才能:禮、樂、射、禦、書、數。《周禮·保氏》:“養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一曰五禮,二曰六樂,三曰五射,四曰五禦,五曰六書,六曰九數。”也就是說,隻有精通六藝才能成為周朝時的合格讀書人,才能被稱為書生。六藝中每一藝都包涵很多,簡略可以歸納為:

【禮】:禮節。五禮:吉禮、凶禮、軍禮、賓禮、嘉禮。

【樂】:是六樂。六樂:指《雲門大卷》、《鹹池》、《大韶》、《大夏》、《大濩》、《大武》六套禮儀或祭祀樂舞。

【射】:軍事射箭技術五射:白矢、參連、剡注、襄尺、井儀。後又囊括了劍法技擊、軍中武技等等。

【禦】:駕馭馬車戰車的技術,五禦即鳴和鸞、逐水曲、過君表、舞交衢、逐禽左。

【書】:書法(書寫,識字,文字)六書(周禮並未說明,後人的猜測可能是):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注:轉注、假借是識字方法,而象形、指事、會意、形聲是造字方法,其中形聲字約占百分之九十。)

【數】:主要是指數術又稱術數,是計算、數學的技術。其次還包括了一些技術、比如青銅器鑄造、耕織等等包羅萬象。

春秋時期,孔聖人也是在總結六藝的基礎上創立儒學,撰寫六經《詩》《書》《禮》《易》《春秋》《樂》。可以說六藝是華夏文化的核心和地基。

據傳說,在西周最後的一位王,幽王上位後,貪酒好色、少理朝政,親信小人,任用好利的虢石父執政,朝政腐敗、民不聊生。特別在幽王廢掉了正後申侯之女及太子宜臼後,更是整日寵幸美人褒姒飲酒作樂,為博美人一笑,擅自開啟了烽火台,史稱烽火戲諸侯。此時諸侯的不滿以及國人的怨恨已經到達了頂點,周邊少數民族也蠢蠢欲動。公元前774年,時任周王室司徒的鄭伯友見王室多有變故,禍患將至,於是用王室祭祀靈玉,將六藝秘籍用秘法刻入其中。公元前773年將鄭國國民遷徙到東虢國和鄶國之間,並把靈玉及解讀秘法交於家人。後犬戎滅西周後,鄭伯友與周幽王一同遇害,其子掘突被擁立為鄭武王,他用秘法讀取靈玉中的六藝秘籍暗中培養國家人才,鄭國逐漸興盛,讀取秘法也作為鄭國王室最高機密,在國君退位之時才會傳與下一任國君。直到鄭莊公成為春秋小霸達到了鄭國國力所能達到的強盛巔峰,但隨著世事變遷之後的鄭國國君一代比一代荒唐、一代比一代不思進取、他們整天隻顧享樂從而忽視了靈玉,六藝秘籍也隨著靈玉在國庫中蒙塵,公元前566年鄭國第十六任君主鄭厘公因政見不合,被叔公公子騑謀殺,秘法失傳,其子公子燁逃難前匆忙從國庫拿走了些珠寶細軟作為盤纏,靈玉就混在其中,在逃到魯國的國界時被當成普通寶玉用來換取了糧食,至此靈玉流落民間。後經輾轉,公元前489年靈玉機緣巧合之下被孔子的弟子子貢所得,子貢經商日久,對珠玉古玩非常有研究,他看出了靈玉的不凡,但因時代久遠無法窺探其中奧妙,收藏2年後,於公元前487年,在孔子壽宴之時,將靈玉獻於孔子,孔子此時早已達宗師之境,得到靈玉,感受到玉中所含才氣,如獲至寶,此後每日讀書講課必然佩戴,以自身才氣溫養靈玉,並在臨終前交代弟子們好好保管靈玉,由儒家每代學問最深者保管作為儒家孺子的身份證明。隨後又幾經輾轉於公元前300年傳至亞聖孟子之手。孟子把靈玉視為孔聖傳承,每日佩戴,以身溫養靈玉。天長日久,靈玉的光芒也越來越內斂,外表雖然依舊圓潤,但如果不是聖賢大能,卻不能感受到靈玉中蘊含的秘密。孟子晚年,禮樂更加崩壞,各諸侯國皆在窮兵黷武、拚命壓榨百姓,都想通過暴力手段達成霸主之位。很多儒生為了榮華富貴對外利用儒學甚至擅改、胡解儒學經義來迎合君主、愚弄百姓。對內打壓正直的儒生、排除異己,很多名學大儒不得不遁入山林隱居來逃避災禍,儒家此時已經四分五裂。為避免不壞好心之人拿著靈玉胡作為非,無奈之下孟子隻好將靈玉交於其長子孟仲子之手,囑托他保管好靈玉,以待國家平穩後再交與儒家孺子,傳承儒學精神。孟仲子死後靈玉傳給其子孟睾。孟睾此人好靜不願做官,隻喜歡在深山老林中隱居,整日以讀書做詩為樂,為明心誌將家中寶物都盡數封存埋於地下,靈玉也隨之被雪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