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身前不幸身後幸,民間民眾龍舟競渡紀念,文人騷客釋讀詩篇神文。屈原的人格魅力感化人,屈賦的藝術魅力感染人。研究屈原作品,千年不衰,著作不少,給人很多啟迪。本人不懼淺陋,也來考證屈原的詩創作時間、地點、緣由,來請教大方。
評詩論詩要從詩的文本研讀入手,了解詩的創作時代背景,尊重詩本真的意義,不可以後世的思想、觀念去臆斷,去苛求,去曲解。否則,距離詩意遠矣,甚至南轅北轍,把好詩念“歪”。
研究屈原的詩,采用的方法是文本研究法,文本指原文,狹義“文本”是指由語言文字組成的文學實體,代指“作品”,相對於作者、世界構成一個獨立、自足的係統。一般地,文本是語言的實際運用形態,文本根據一定的語言銜接和語義連貫形成。立足文本的研究方法,就是讓作品“說話”,根據文本自身的信息來研究文本。研究屈原的詩,就要立足屈原詩的內容和特點來研究。
文本法研究屈原的詩有兩個重要的參照,一是《詩經》,一是《涉江》。屈原誌存高遠,少年勤奮好學,研讀不少先賢的典籍,如《尚書》、《詩經》、《山海經》等,對屈原詩歌創作最重要的影響當然是《詩經》。《涉江》號稱小《離騷》,對屈原重要作品《離騷》有相當的影響,同時《涉江》的“兮”字用法最全麵,代表屈原作品的成熟,以此可以判別其它作品的創作時代,一般地,《涉江》以前的作品多少有模仿的痕跡,以後的作品多為獨立創作。
《詩經》對屈原詩創作影響有以下五個方麵。一是句式,《詩經》大多作品是四字句,為二二結構屈,屈原早期詩作《桔頌》、中年詩作《天問》等仍用這種形式。二是詩名得來,(1)直用詩中字、詞、句;(2)截取詩句中詞,前2種用的多;(3)是對詩句簡縮;(4)詩中關健字加前綴或後綴,前綴有“大”、“常”、“恒”等,《小雅》用的多;(5)個別詩名總其意而名之,後2種用的少,屈原的詩的取名受《詩經》影響不小,(1)(2)(5)種形式多有體現。三是提問體載,有問有答有解決,有問無答表疑問,反問詰問表憤怒,否定問句表肯定,答在問中,不答自明,屈原的詩都有體現,尤以隻問不答的《天問》最為突出,幾乎通遍提問,共172個問題。四是重疊問題,(1)是同字相疊,AA型、AABB型兩種多見;(2)是同詞相疊,ABAB型常見;(3)是同章相疊,前後段落,大多數字相同,個別字更換,句式相同,反複詠之,屈原的詩繼續了《詩經》的重疊方法,但在詞的重疊上發展了ABB型。五是“兮”的用法,《詩經》中“兮”的用法較簡單,多用在句末,表祈使或表感歎,相當現在的“啊”、“吧”。屈原詩的“兮”用法有較大發展,比較豐富。下麵談談“兮”的四種用法。
現根據《古漢語常用字字典》,“兮”語氣詞,有四種用法。一用在句末,相當於“啊”,《詩經》之《衛風·碩人》:“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二是在句中,舒緩語氣,相當於“呀”、“啊”,《史記·項羽本記》:“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雅不逝。”三用在句末,表祈使,相當“吧”,陶淵明《歸去來兮辭》:“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四用在句末,表反詰,相當“呢”、“嗎”,屈原《九章·懷沙》:“安心廣誌,餘何畏懼兮?”屈原的詩“兮”字用法有發展,更為全麵,尤以《涉江》最為明顯,四種用法幾乎都出現。
研究屈原的詩,弄清楚屈原的生平很關鍵,但時代久遠,不能詳盡,就以胡念貽先生研究成果為據,屈原生年定為楚宣王十七年,公元前353年,卒年定於楚頃襄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77年。結合相關研究資料,屈原的主要活動有六個階段,一是屈原出秭歸,大約為楚威王七年,公元前333年,屈原20歲,入郢都伴太子熊槐讀書;二是郢宣往返期,大約為楚懷王十二年至楚懷王十五年,公元前317年至公元前314年,屈原由左徒降為三閭大夫,往返漢水之北的宣城(鄢陵),主持楚國宗社事務,麵對壁畫,反思現實,極有可能作《天問》。三是流放漢北,大約楚懷王二十一年至楚懷王二十五年,公元前308年至公無前304年,受反複饞言,放漢北掌雲夢獵區林木鳥獸,實為政治上無法作為,創作較多;四是東方遊曆,大約楚傾襄王六年至楚頃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93年至公元前288年,出郢都,經夏浦、鄂渚到陵陽,遊曆民間,了解百姓苦難,寫詩針砭時弊;五是西南入漵,大約楚傾襄王十一年至楚頃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年288年至公元前278年,在漵浦生活九年多,漵浦成為屈原詩歌創作的“重鎮”,屈原寫下大量詩作。六是由漵轉汩羅,大約楚頃襄王二十一年至楚頃襄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78至公元前277年,作絕筆詩《懷沙》,投汩羅壯烈殉國,魂歸故裏。據傳,汩羅一帶可能是楚初興的地方,屈原是楚國貴族後裔,精神上以汩羅為故裏也說得過。
研究屈原的詩,漵浦是個繞不開的地方。漵浦過去絕非人們習慣認為的“非人之地”,而在戰國後期經濟就比較發展,應該是楚秦反複爭奪的戰略要地,有出土文物可證。漵浦戰國後期屬楚黔中郡,先從黔中郡說起。戰國時期,楚國東、西、北三麵都有強敵,黔中郡為楚南要地,是楚國戰略縱深地,楚懷王寧舍棄生命也不願割讓,可見其戰略地位很高。楚黔中郡物產豐富,當時重要的物資如金、銅、丹砂等都有出產,漵浦盛產黃金,辰溪丹砂聞名,麻陽銅礦豐富,戰國時期麻陽銅礦采掘遺址就是很好的證據。當時楚黔中郡交通便利,沅水及其眾多支流遍布郡中各地,方便物資調度、人員配置,奪取中原必利用沅水及支流,拓邊西南也要利用沅水及支流。同時,高廟文化中心區域為沅水中遊的安江,漵浦大江口是重要輻射區,有楓香遺址。根據高廟文化的傳播和苗蠻先人的遷徒,黔中郡五溪之地極有可能是楚國先祖的發源地之一。因此,屈原第二次流放先東方遊曆後西南入漵,在漵浦生活長達九年,自是必然。
戰國時期的漵浦,應該比較繁榮,居民多以楚人為主,也有不少的巴人和秦人,漵浦大江口、馬田坪等地出土的戰國古墓可以佐證。漵水連通沅水,下達辰陽,枉渚,過洞庭湖,入長江,東至青浦、鄂渚陵陽等,入長江轉漢水可到宜城、漢北等,過洞庭湖轉湘江可到長沙,轉汨羅江可到汨羅。漵浦盆地是當時黔中郡五溪地最大的盆地,土地肥沃,氣候適宜,開發較早,物產豐富,經濟較為發展,有相當的人口聚集。故西漢高祖五年,即公元前202年置義陵縣,設武陵郡代黔中郡,郡治設義陵縣,即現在的漵浦,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在縣城城南考古發現舊城遺址,與史實吻合。直到公元30年因武陵蠻起義,郡治遷索(今漢壽),漵浦為郡治長達232年。可見當時的敘浦非野蠻地。要保證郡、縣治長期運轉,沒有相當的經濟勢力是無法支持的。同時,漵沅連通外界也起了重要作用。公元前202年置縣設郡,距離楚滅前223年僅有21年,距離屈原離漵年(大約公元之前278年)也隻有70餘年。可見屈原留漵時漵浦不是“非人之地”,具備長期生活、戰鬥的條件,較充足的物質條件,保證了屈原創作的可能。自1978年以來的考古發現也有力證明漵浦一帶存在過楚秦反複爭奪的遺跡,表明漵浦對楚秦兩國都非常重要,對楚來說是戰略後方,對秦來說是奪取中原的“橋頭堡”之一,有重要的水路沅水進入洞庭湖,過長江就可直達中原。屈原長留漵浦九年,追尋先祖和先賢的足跡,長期受當地濃厚的巫儺文化影響,組織漵浦的民眾抗秦,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思考人生,感受生活,並寫下大量的詩篇,不少是屈原的重要作品,後文會有論述。
屈原在漵浦生活長達九年,作為偉大的愛國詩人,肯定會影響漵浦人。從漵浦現存有關屈原的地名可以看出漵浦人們對屈原的長久懷念,逆沅水而上進入漵水,最後到達漵浦盆地現城南一帶,沿路有原登岸、夫子灘、掛榜山、屈原廟、正本譚、屈子峽、三閭灘等,都與屈原的活動有關。中國屈原學會第一屆會長湯炳正考察漵浦時曾說:“進入漵浦地域,在思想意識上進入了一個更高的境界,仿佛時時都能看到屈原彷徨行吟的偉人身影。”屈原高潔的行為、愛國愛民思想、抗爭不屈的精神都影響了一代又一代漵浦兒女。沈從文先生說:“漵浦地方在湘西文化水準特別高,讀書人特別多,……”漵浦人好文,普通人家砸鍋賣鐵也要把兒女盤書。明清以來出了不少文化名人,如嚴如煜、向達、舒新城等,新中國以來出了兩位湖南省作協主席,孫健忠、王躍文,研究屈原方興未艾。可見漵浦文風之盛與屈原在漵浦詩歌創作的影響是分不開的。漵浦人好勇,這是屈原不屈鬥爭精神和為國犧牲精神的影響。屈原汨羅投江殉國激發後人無私無畏的愛國熱情,抗英總兵鄭國鴻將軍粉身碎骨戰死疆場,革命先烈向警予無畏走上國民黨的刑場,為信仰犧牲,為革命犧牲,他們都是漵浦的好兒女,踏著屈子的足跡無畏前行,忠於理想。漵浦人好文,好勇,還好美。屈原以香草自喻,崇尚高潔、美麗,自然影響後人。漵浦花瑤是美麗的化身,進入花瑤核心區,仿佛進了美的天堂。漵浦大龍舟,龍頭鳳尾,龍鳳和諧,美輪美奐,競速的龍舟空中俯瞰,就像一隻振翅飛翔的鳳凰,給人美的享受。還有屈原詩所體現的祭祀文化還較好地保留在現今漵浦人日常風俗中,給人以神秘感。總之,這些影響都會為屈原詩的研究提供一些現實佐證材料,結合遺存能更好地去感受、去分析屈原的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