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鈴鈴……叮鈴鈴”
鈴聲響起,安靜的教室終於響起來些許雜聲,講台上,老師在侃侃而談,學生們已經在蠢蠢欲動,片刻過後,眾學生眼睜睜看著老師走下講台,走出教室。
學生們一哄而散,衝出教室,有的待在教室裏,有的在走廊上圍成一堆,有的結伴下樓,有去小賣部的,有去廁所的。
扶蘇放下筆,合上書本,邁步走出教室,這時候的同學們紛紛扒拉著走廊的圍牆,眼光聚攏在學校那棵槐樹下的幾輛車上,扶蘇感覺到同學們眼光中的火辣,開口向一個同學問道:“少標,怎麼回事。”
那個少年回頭看了扶蘇,指著另一邊說到:“看到那幾個人沒有,上麵來的領導,校長陪著在學校裏轉悠。”
“還有一些人在後山不知道在忙什麼?”有同學插嘴說到。
扶蘇沒有在意,畢竟領導巡視學校也很是常見,隔三差五就會在學校裏轉悠。
不一會兒,鈴聲在次響起,學生陸陸續續回到自己的座位,曆史老師緊跟其後,教室迅速安靜下來。
“今天我們來講‘格物致知’”曆史老師在黑板上寫下這節課的題目,四個大字印在黑板上,標準的楷體,剛硬中帶有柔和,一橫一豎中霸氣外露,一撇一捺中剛柔並濟,有一種恢宏大氣自黑板上撲麵而來。
曆史老師是扶蘇很尊重的一位老師,扶蘇從小喜歡曆史,而這位曆史老師在曆史上的造詣值得扶蘇的尊敬,而扶蘇看著這位曆史老師的字體很是順眼。
《禮記.大學》:“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宋代朱熹《大學章句》:“致,推極也。知,猶識也。推極吾之知識,欲其所知無不盡也。格,至也。物,猶事也窮至事物之理,欲其極處無不到也。“
“按照朱熹的解釋,“格物致知“是窮究事物的原理而獲得知識的意思。”曆史老師加以解釋道:“窮究事物的原理以獲得有關的知識。是宋儒客觀唯心主義治學方法的一部分。語本《禮記·大學》:“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
“嚴複在《原強》中提到:“顧彼西洋以格物致知為學問本始,中國非不爾雲也,獨何以民智之相越乃如此耶?“”
“‘格物窮理’需‘得淺嚐輒止’這裏有一則明朝大儒王陽明的小故事”
陽明讀朱子書,對其中“格物致知“之道不得甚解,決心實踐一番看看。
遂於庭中安坐,格竹七日夜終一無所獲,反大病一場。毫無疑問,王陽明這次“格竹“是失敗的,留下的不過一片茫然。
“後人對此評價不一,美籍華裔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丁肇中先生說:“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誤以為探討自己。認為少年王陽明試圖通過“格竹“,就可以照見自我,以達到"格物致知“至境,實在過於天真。”
學生們在本子上記錄下老師所說的知識點,刷刷聲不絕於耳,其中有學生提出是不是中華文化不如西方文化?格物致知是錯的嗎?為什麼傳承了這麼多年隻有王陽明發現了呢?麵對學生的提問,曆史老師又講了一個故事。
“事情若隻是到這裏,或許大家都會覺得中華文化果真不如西方科學。然則後麵還有一事,那就是“龍場悟道“。”
當時,陽明被貶謫貴州龍場任驛丞,此時他人到中年,又曆多年宦海,胸中存了諸般感懷,又對當年“格竹“舊事耿耿,終於某日忽然頓悟:“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指出程朱所謂“格物“已經走上了歪路,因為事理無窮無盡,格之則未免煩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