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市川山縣的一個山腳下,有一間被當地人所傳頌的醫館。這間醫館不大,也就四五十平方,但是方圓百裏之內,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這間醫館的開創者郭老太爺據說曾經還是清朝的首席禦醫,不過因為不知名的原因來到這裏開辦了這家醫館,距今已有七八十年的曆史。
他寄情山水,懸壺濟世,可以說周圍老一輩人的疾病都是他醫治的,曾經也有不少達官貴人不遠千裏來到這裏求郭老太爺診治。
甚至老一輩人還親眼看到,廟堂之人多次親自拜訪請他出山治病,都被郭老太爺微笑婉拒了。
後來郭老太爺結婚生子,不過一直都是一脈相傳。經過五世,醫術也傳到了兩兄妹手裏。
還在老遠,我們就可以看到一塊牌匾懸掛在醫館橫梁上。牌匾上寫著四個蒼勁有力的大字——“漢唐醫館”。據說這四個字正是出自郭老太爺之手。
走進醫館,一眼就可以看到兩張巨大的畫像:一張畫像上可以看出一個帶著儒雅氣息的中年男子,正在給人把脈問診,此人就是漢代醫聖張仲景;另一張畫像上可以看出一個背著藥簍正在采藥的老人,此人便是唐代藥王孫思邈。
兩張畫像的主人公便是告誡為醫者:膽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圓而行欲方。漢唐醫館的名字正是由此而來。
醫館的一側牆壁上有四張筆墨,每張筆墨的主題分別是:醫術精通,誠信救人,大醫之體,為醫之法。
醫術精通的主題筆墨下寫著:世有愚者,讀方三年,便謂天下無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無方可用。
誠信救人的主題筆墨下記著: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誌,無欲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願普救含靈之苦。
大醫之體的主題筆墨下錄著:夫大醫之體,欲得澄神內視,望之儼然。寬裕汪汪,不皎不昧。省病診疾,至意深心,詳察形候,纖毫勿失。處判針藥,無得參差。
為醫之法的主題筆墨下書著:夫為醫之法,不得多語調笑,談謔喧嘩,道說是非,議論人物,炫耀聲名,訾毀諸醫,自矜已德。
醫館的另一側牆壁擺放著一排排的中藥櫃,每個中藥櫃的抽屜裏都是一味味的中藥。在每個抽屜的外麵有個貼紙,貼紙上寫著每味中藥的名稱、藥性、功效以及使用注意。
在一側有一張方桌,方桌上有一個脈診墊,方桌的東麵和北麵有兩張方凳。此時一個小夥子正端正而又嚴肅地坐在東麵的方凳上。這個小夥子二十幾歲,身高約有一米八,長得眉清目秀,雙眼有神;旁邊站著一個亭亭玉立的小姑娘,年約十八,長得煞是可愛。
這兩人就是兩兄妹,也是這家醫館的主人。稍年長的小夥子是哥哥,名叫郭遠;可愛的小姑娘名叫郭瑤。雖然郭遠還比較年輕,但是他的醫術深受鄉裏村民的佩服。
郭遠喜愛中醫,又博聞強識。自郭遠懂事起,就開始背誦《黃帝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醫學三字經》、《湯頭歌訣》、《醫宗金鑒》等。到了稍大一點的年紀,郭遠就開始跟隨爺爺上山識藥采藥。再大一點,郭遠就是看著爺爺給別人看病。小時候郭遠的三大愛好就是看中醫書,上山采藥以及跟爺爺看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