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0章 最終番外(1 / 3)

最後的番外章

穆安之的心眼。

穆安之是位相當有器量的帝王。

這種評價在臣子間並不罕見,而且,並不全是出自對帝王的恭維,是實實在在許多臣子都這樣認為。

首先,穆安之的帝位相當於搶來的,雖然當時關內大臣肯定都做出各自權衡,然後,主動或被動的接受了這位來路不大和平的藩王登上帝位。

但是,穆安之除了入關之戰,率兵入帝都途中再未有大的戰事,即便有死咬牙不肯開城門的地方,穆安之多是威逼利誘,而不是用戰火征服。他對下表現出了相當大的善意。

其次,穆安之登上帝位後對太上皇一直禮遇善待,雖然父子二人至今再未相見,但太上皇在行宮的供給、太上皇身邊服侍的妃嬪內侍、穆安之自己不選妃卻不忘每年給太上皇添幾個新人,這是何等體貼孝順。再有,如皇室宗親過去給太上皇請安、抑或太上皇打獵遊弋,穆安之都沒有表現出忌憚的意思,一切隨太上皇的心意。

其三,太上皇留下的舊臣,除了陸仲陽那一黨大逆不道罪不容恕委實該殺的,穆安之並未大肆株連,也未大範圍清洗,使得許多中立搖擺,當年與廢太子穆祈之相近的那批官員保留了下來。哪怕去官去職,好歹命還在,這就是帝王的仁慈了。

其四,穆安之登上帝位後,清流有些擔心世勳豪門權勢過盛,不想,穆安之並不在意官員出身,他向來直接看人,倘官員無能,就是出身皇室也沒用。這一點,寒門自然是放下胸膛內忐忑不已的心髒,其實,便是親貴也無甚意見。別看親貴,除了那些快倒台的破落戶,沒哪家顯赫的親貴不注重子弟教育的,生便有顯赫家世一流教育,若子弟仍不堪造就,隻要親貴們頭腦清楚,自己都不會強推無能子弟上位,他們比誰都更加知道高處不勝寒的風險。

所以,綜上所述,穆安之能在登基後極快的穩住局麵,也不足為奇了。

當然,這一切都是外人看來。

李玉華比誰都了解穆安之,她家三哥在聽到前首輔裴老相爺重新把裴如玉又召回家族的消息後就冷笑三聲,然後,就出門溜達去了。穆安之在禦花園秋波湖畔坐片刻,找唐駙馬過來詢問帝都宅子的事。要侯府規製的,位置得好,宅子也得好,要緊的是,離宮裏近卻離裴家遠的。

前三項都容易滿足,就是最後一項有點難。要知道裴相當年做到首輔,裴家的宅子便是禦賜的,當年太上皇為了首輔入宮方便,特意給首輔選的離宮近的宅子。要是離裴家遠,那離宮裏也就遠了。

入秋風有些涼,幾隻仙鶴在湖畔閑邁著優雅身姿,穆安之披一襲狐裘站在湖畔觀賞殘荷。唐駙馬想了想心下便有數,如今朝中新賜侯爵的隻一位,便是今兵部裴尚書的夫人白木香白侯爵。不過,白侯已是賜爵封賞過,陛下如何又想起賜府來。

不是聽裴相受全體族老強烈相托重開祠堂,又把裴尚書給加回族譜成一家人了麼。

話裴相這一手也是令唐駙馬歎為觀止。

唐駙馬不好多問,即便給白侯賜宅怎麼還要專挑離裴家遠的?

他琢磨一下內務司眼下手中的上等宅院,“現成的有前藍侯府退回的宅子,那宅子臣去看過,宅院屋舍都是極好。藍侯賜爵的年頭短,當時賜的宅子就離宮裏遠些,卻也沒離了格,車馬半個時辰就能進宮。雖都在南城,與裴相府一東一西,車馬得一個時辰。還有幾處合侯府規製的多是宗室降爵收回的宅子,再有一處是先文貞公用過的宅子,那處宅子也不,隻可惜不是侯府製式,怕要略做修改。還有前陸家的宅子,陛下,這還得您拿個主意,那宅子原是柳公府舊宅,當日您賞了杜國公,杜國公那宅子太大,多有逾越之處,他執意退回一半。其實柳公府大是有緣故的,先老國公尚定國公主時,定國公主府便與國公府挨著建的,如此便合在一處。當年便都賞了陸家,如今杜國公隻收了先柳公府的地方,剩下的是公主府的府邸製式,改一改府中不合之處,現下就能住,也是上上等的好宅院。”

穆安之滿意頜首,“那就定國公主這處吧,杜和如玉也是很好的朋友,睦鄰而居亦是美談。何況宅子沒人住容易壞,白侯功高,賞舊宅朕心不忍。自巾幗侯之後,我朝再無女子封侯,白侯功勳顯赫,前番雖賜了爵位土地金銀,獨忘了賜宅。先時他們那處宅子還是太上皇賞的,如今想想,不合白侯的身份,也不合朕的心意。就這處吧。”然後,他還給自己找了個牽強托辭,“裴相府那鬧哄哄的地界兒,白侯去了,又是婆婆又是太婆婆又是姑子又是妯娌,哪兒還能有心製研製兵械武器,就得有這麼個清淨地界兒,白侯才能全心投入為朝效力啊。”

“何況,白侯畢竟功高爵顯,還住在裴家這跟家裏人相處起來也不方便。難不成晨昏定醒的,她給裴相行晚輩禮,然後裴相再反過來給侯爵回禮,不好不好,還是朕費費神,給他們解決這難處吧。”穆安之越越順,越發覺著自己善解人意體貼人心。

唐駙馬笑著附和,“陛下的是,那臣便著他們去準備了。”

穆安之道,“先辦這事。”

“是,臣明白。”唐駙馬心,可算知道您與裴相多不對付了。不過,陛下將裴尚書夫婦與裴家分開,到底是出自私心,還是不欲裴家太過龐大呢?畢竟,若無意外,裴尚書這樣年輕入閣以後於首輔之位必有一爭之力,裴家連出兩代首輔相臣,又有白侯這樣的勳爵之臣,一腳清貴,一腳豪門,時間久了,難免尾大不掉。陛下信得過裴尚書白侯夫妻,不見得信得過裴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