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5章 打點小報告算什麼(1 / 2)

有關新政詔書下發各州之後,朝廷中樞也隻能督促各州執行,一段時間後再派禦史巡視考察並驗收,在這個過程中也無以進行太多幹涉。

作為一位屢次北伐,積威日久的皇帝,劉義符將事情交代下去,他隻需要等結果,到時若不滿意,換能臣幹吏繼續執行就是了,他的意誌終究還是需要通過朝廷、州、郡、縣層層延伸,而無法親力親為。

官製就是皇帝統禦下的工具,設置是否合理不但關係到朝廷的權威,也關係到皇帝對基層的控製力。皇權為什麼難以下鄉,通常是大地主抱團壟斷了鄉縣基層,把持了基層官署,阻礙了皇權對基層的滲透影響。

這一點在秦漢時幾乎是不存在的,皇帝的意誌能到達帝國任何一個角落,但自東漢末魏晉以來高門豪宗崛起,在地方幾乎一手遮,這情況到後來的唐朝也沒能真正解決。

唐朝裏正轄一百戶,沒有品級,不算正式官職,由地主擔任,可怕的是還世代承襲,沒有上升之路當然會瘋狂地兼並田地。

劉義符推行的新官製是早就擬定好的,一裏轄十個村,共五百戶,秩從八品上,還有副職書佐一人,書令史一人,從九品下,這都有正式品級,隻能通過科舉的學子才能擔任,也意味著能升遷。

還有主盜賊事的裏監一人,正九品上,這職務要求是必須有從軍十年以上的履曆,每個裏轄多少捕盜的裏卒,主要看下轄的十個村是否集中,如果太鬆散,都隔得比較遠,那就要五十名裏卒。

一般一個村三到五名裏卒為基準,裏卒沒有俸祿,其來源有兩種,一種是家世五代以上皆良好的備選預備役壯丁,一種是退役還鄉的老卒,這使得以老帶新,兵源不會枯竭。

原本在這道政令推行前,劉義符還想整頓一下州兵,讓一部份老卒退役,但州兵建立完善也才幾年的事,州都督府和郡尉府選編州郡兵時就裁汰了老弱,全部挑選的青壯,除了因戰傷殘被迫退役,在役州郡兵都沒有達到五十歲的退役年齡,隻能作罷。

這日一早,劉義符換了一身黑色長袍,頭戴普通士人巾幘,帶上陳裨、牛默等十幾名侍從皆著隨從常服,乘一輛牛車出建春門過青溪河七橋,往東南裏許之遠就到了永世縣衙外,在牛默先行知會一聲,下車直接進到衙署內。

京城可是有近百萬人口,設有建康、永世、秣陵、丹陽四縣,還有北郊的臨江,東南郊的江寧二縣,實際上有六縣,新政推行當然是揚州丹陽郡最先開始,劉義符當然要出來微服私訪一下。

永世令樊英是南陽人,表字宗明,時年二十五歲,前些年製科一甲前十名之一,在任一年多了,劉義符到訪不想搞什麼突襲,但也不想一到就滿衙都是應聲蟲,讓樊英正常視事就好。

沿側廊一路到縣衙正堂外,就見庭院裏呼啦啦擠滿了一大片的吏,樊英似乎正召集全衙官吏在訓話,劉義符便到走廊上旁觀,除了縣令一身深藍色蟠虺團紋官服,腰係金花帶,頭戴雙尾短翅烏紗冠,其餘八九品官皆深綠色官服,屬吏則深青色官服,腰係烏角帶。

這些人都是站在縣令身後兩側,訓話的對象是下首對麵列隊的裏正、裏監;村長、村佐和村督;鄉長、鄉老,以及隸屬各裏的裏卒,總數得有兩千多人,好在京城縣衙的庭院都夠大。

京城丹陽尹治下的幾個縣,劉義符還是了解得較為細致,原本一個裏轄一千戶,永世縣下轄京城東郊地區十八個裏一萬八千餘戶,改製後是五百戶一裏,那就憑空多出一倍的官職,將至少重分為三十六個裏。

趁著樊英在喊話,劉義符一看下首那些深綠色官服的裏正一數,竟然有四十人,一下多出了四個裏正,這明原本不少遺漏的戶籍在這次篩查中被納入統計,因此就擴充了四個裏。

早在前些年人口普查時,劉義符還以為揚州的戶數水份是最少的,連京城子腳下都是這麼個狀況,可想而知,其餘各州的戶數該有多大的隱藏人口數了。

而裏的編製縮,也意味著八九品官成倍增加,行政成本自然是有所升高,可低級官員俸祿低,相對於潛藏戶籍人口被清查出來登記後所帶來的賦稅收入,這點成本還是完全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