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欲則剛(1 / 1)

我是個讀書少的人,季羨林老先生的作品讀得不多。這對於西北大學新聞係畢業的我來說,似乎是不可饒恕的。季羨林老先生2009年7月11日不幸去世後,社會對他本人及作品的關注度陡然升溫,我也是在那時候有意讀了季老的幾本書。

季老是大家,也是雜家,既是著名的古文文學家,又是曆史學家、學者、作家。季老一生勤奮、筆耕不輟,其著作《季羨林文集》達24卷。

《季羨林說和諧人生》一書多是季老對於人如何處理與自然、與他人、與自我內心三者之間關係的感悟。作品時間跨度從1948年到2007年,達59年之久。此書文章既有季老在刊物上發表的論文,也有他出席各種座談會的講話稿。在此書出版前,季老曾寫過一篇代序的文章----《和諧是中國文化的精髓》。在此文中,他談到了中國文化在哲學、宗教、美學等方麵的表現為人天相愛、互相尊重、和睦共處。該篇序文並未提及出版此文集的背景和緣由,因此,我推斷該書決非季老自選集,而是由季羨林研究所從季老以往發表的作品中選編的。

在《季羨林說和諧人生》一書中,季老主張做人要有為有不為:應該做的事,一定要去做,不應該做的事,一定不要去做。那麼,如何判斷一件事該不該做呢?季老說,“隻要訴諸一般人都能夠有的良知良能,就能分辨清是非善惡了,就能知道什麼事應該做,什麼事不應該做了。”從季老的這些觀點中,我們可以看出季老隨遇而安、恬靜自然的人生觀是其快樂人生的源泉。能會人生不過短短六七十年,本來就如唐僧西天取經一般要經曆九九八十一難,又何必斤斤計較、患得患失,自尋煩惱呢?

在《做人與處世》一文中,季老說,“一個人活在世上,要處理好三個關係:第一,人與自然的關係;第二,人與人的關係;第三,個人心中思想與情感矛盾與平衡的關係。這三個關係,如果能處理很好,生活就很愉快;否則,生活就有苦惱。”季老用其樸實無華的語言,揭示了人生的真諦,流露出一個大智慧者對人生的大徹大悟。誰說不是呢?我覺得在處理這三者關係中,最重要、最難抉擇的要數第三個關係,那就是要處理好個人內心思想,感情的平衡與不平衡關係。人可能會不尊重自然,可以與誌不同道不和的人不相為謀,但人很難抵製自己內心的貪念和私欲。這也就是人總會陷入巨大的痛苦中不能自拔的原因。

麵對權力、金錢、美色,誰能不動心,誰又能抗拒這樣的誘惑?人的本性弱點就是明知這些誘惑害人不淺,卻偏偏忍不住要孜孜不倦地去追求這些害人又害己的誘惑。假如理智能夠戰勝內心的弱點,那麼,他的人格就會得到升華,就不會因為掌握了權力而迷失自我,也不會因為貧窮而感到自卑從而心理失衡。有句話說得好,人除了沒錢什麼都不缺一定是幸福的,當人窮得隻剩下錢的時候,那才是最可悲的。。

我並不讚賞老子“無為而無所不為”的消極處世哲學,我隻是覺得生活還是平平淡淡的好。人要善於克製自己的欲望,“”。欲望多了,煩惱也就會越多。“淡泊名利”不是清高,而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人死後,能進入天堂的畢竟是少數,大部分人總是要下地獄,都難免要忍受痛苦。那麼,我們為什麼不給自己多一些快樂呢?趁我們現在還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