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一(1 / 1)

我是土生土長的農民的兒子。父母都是老實巴交的陝西關中農民,鬥大的字不識一升。每當家裏賣豬賣雞,父母連個磅秤都不認識,時常被人欺騙。他們便把一切希望都寄托在我這個家裏唯一的兒子身上,希望我能讀書成才,不當睜眼瞎,不受人欺負。記得在我幼時,父親常威嚇我要努力學習的一句話便是:“你長大考不上大學,我一钁頭挖死你!”

小時候無知的我,也貪玩,不知道“農家孩子唯一的出路便是考上大學”這個深刻的道理,在學業上也走了一些彎路,後來漸漸長大了,才慢慢明白了“知識可以改變命運”的人生哲理,也為了“跳出農門”,便發奮讀書。

記得我在讀中學時,農村經常停電,晚上十二點來電,早上八點又停電了。學生晚上在教室上晚自習,一個個都點著煤油燈或者蠟燭秉燭夜讀,從教室外麵看,簡直就像深夜來到了一座座墳塋旁,令人膽戰心驚、頭皮發麻。為了學習又不傷害眼睛,我常常天黑吃罷晚飯就睡覺,半夜三更等電來了再爬起來看書,那時候我便發誓要努力讀書,一定要去一個永遠不停電的城市裏讀書生活。

我從小的理想便是在那個時候形成的,隻不過隨著讀書越多,理想在發生著變化。上小學時,我的理想是做一名威武的警察或軍人;上初中時,我對文學已經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我的理想是長大後做一名知名作家;讀高中時,我經常會看一些社會新聞,覺得采寫新聞稿件的記者很了不起,理想就變成了想做一名為民請命的“無冕之王”---記者。

不負眾望,1996年,我以陝西省高考文科考生成績排名在第200名到400名之間的優異成績考入夢寐以求的西北大學新聞係。當時我每學年學費僅1500元,每月生活費二三百元就足夠了,國家每月還給我補發24.3元夥食補助費。雖說那時候父母辛苦養雞,家裏經濟狀況有所好轉,但對於一個農家孩子來說,兜比臉幹淨也是常有的事。

讀大學時,我正值青春年少、情竇初開,對異性充滿了好奇和渴望,怎奈自身軟件和硬件皆差,人長得對不起學姐學妹倒也罷了,還窮得讓人氣憤,臉皮又薄,一和女生說話就臉紅,既不敢追求女生,又沒有女生主動追求我,隻落得上了四年大學隻知道讀書,不知道花前月下、談情說愛,竟沒有尋求到一丁點的浪漫與甜蜜,這也實在是對不住自己的四年大學生活。

上大學時,我有的是時間和精力,卻又無處排遣,便對詩歌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每日讀詩寫詩,幻想著自己的愛情和女神,做著“癩蛤蟆想吃天鵝肉”的白日美夢。讀詩寫詩便成為我大學生活每日的必修課,這也是我精神愉悅和自我安慰的快樂源泉。

大學畢業,我參加工作後,為工作和生活所累,加之自以為心理和生理都成熟了,寫詩不過是年少無知、性心理衝動的產物,便不再寫詩。。

《讓愛隨風》這本小冊子所收錄的絕大部分詩歌都是我在大學讀書閑暇時所寫,現在看來很是稚嫩,但她記錄了大學時代的我對愛情的幻想和理解,流露出我對純潔愛情的渴望和迷茫,有著我青春成長的深深烙印。敝竹自珍、“沒有不疼愛孩子的媽”,作品猶如作者自己的孩子,別人看來醜陋不堪,甚至深惡痛絕,但在我看來,這一首首小詩猶如初生的小寶寶,一個個都是自己血肉凝成,都那麼可親可愛,值得自我欣賞、自我陶醉。

請讀者朋友原諒我的厚顏無恥和自我迷戀吧,見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