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戶農家,三代五口,偏居一隅,終日為生活奔忙,常常陷於艱難,也能偶得小幸,有農家的無奈艱辛,也有農家的獨特樂趣……
1·.
奶奶生於民國初年,經曆過軍閥時期、日戰時期、內戰時期、新中國成立、特殊時期、改革開放……時代的巨大變革,讓奶奶變成跟著丈夫四處奔波的農婦。從城裏搬到農村,生活信念到生活方式與習慣的朝令夕改,以及後來的喪夫,讓奶奶常常表現出被迫害妄想,對生活不滿,成了村裏出了名的作老太太。
2·.
爸爸媽媽生於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在特殊時期的混亂中野蠻長大。他們的老一輩堅信“人多力量大”,家裏孩子多,普遍沒有給孩子讀書改變人生的機會。
爸爸是家裏的麼兒,出生在城裏,可是在那個年代,出生在城裏的貧苦人家不見得是件好事,因為全國饑荒,在城裏連吃的都沒有,孩子勉強長大也要常常忍受饑餓的威脅。後來,被生活所迫的爺爺,帶著一家搬到農村種田謀生。
而在爺爺去世之後,爸爸的兄長與姐姐們,並沒有給當時隻有十幾歲的爸爸更多的關愛,而是讓他承擔了照顧母親的責任。好在接受過基礎教育,加上天資聰穎與勤奮,爸爸靠自己蓋了房子,娶了媳婦兒,慢慢在村裏也有了一席之地。
媽媽是根正苗紅的農家子弟,上有哥哥姐姐,下有弟弟妹妹,沒有挨過餓,但也沒有接受教育的機會。媽媽的青春時期都是在生產隊度過的,有限的幾個朋友也是在生產隊一起幹活的夥伴。當時,下鄉插隊的知青也跟村裏的年輕人一起吃住、幹活,媽媽非常羨慕他們有上學的機會,有離開農村的機會……
媽媽與爸爸是自由戀愛,卻遭到家裏的反對,因為爸爸家裏太窮,奶奶又太作。經曆過一番抗爭,媽媽還是嫁給了爸爸,一起油鹽醬醋的養育兒女。
3·.
哥哥之光與妹妹之珀都生於八十年代,相對於前兩代人,哥哥與妹妹趕上了好時候,不用挨餓,也能讀書。這一代的孩子們,都被父母寄予厚望,希望他們能通過讀書走出農村,改變人生。。
之光不愛讀書,從小寧願幫忙幹活,也不摸書。妹妹之珀恰恰相反,每每被父母喊著幫忙幹農活,就以讀書為借口,免去不少勞作。
這樣的農戶,基本上沒有生存的壓力,卻有生活的壓力。爸爸媽媽臉朝黃土背朝天,整日在地裏幹活,家裏溫飽無憂,但餘錢很少……而隨著改革開放,大家物質欲望的不斷攀升,賺錢改善生活成了每戶人家最迫切的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