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國,已經建國二百餘年。經過了四代帝王的不斷征戰,擴張,整治和改革,躍然成為了夷,蘭,惠,雪,齊等六國之中土地麵積最廣闊的國家。但國土麵積大,並不代表著周國實力強悍,一支獨大。而有趣的是,國土麵積隻能算中的夷國卻是軍事實力最強悍的國家。據說,夷國擁有千萬雄獅,其中的精銳部隊更是百戰不殆,所向披靡,但為什麼夷國至今都沒有擴張土地呢?其一是因為夷國大量的軍隊消耗了巨量的礦產,礦產供應不足,其二則是夷國最大的問題,那就是糧草短缺,供不應求,很難供養士兵去發動大的戰役,於是,夷國就與相鄰的農業大國齊國結盟,齊國土地肥沃,農耕技術發達,糧食產量極高,相當於夷國的十倍,周國的一倍,所以,齊國向夷國提供糧草,以供夷國行軍戰事所需,而夷國則向齊國提供兵器和軍事上的維護。
夷國與齊國結盟,力量強大,為了製約夷國,周國就與周邊礦石大國蘭國和靠近極北實力較弱的雪國結盟,以抵抗夷國的入侵。兩大聯盟之間摩擦不斷,頻頻試探,邊界戰爭更是頻繁。但誰也奈何不了誰。同盟的國家之間關係保持平和,因為誰都非常清楚彼此的關係是唇亡齒寒,一旦為了私利搞內訌,結果就是被敵人乘機而入,漁翁得利。但這並不代表各國關係如同鄰裏,這裏麵的仍暗流湧動。
至於剩下來的一個惠國,它是一個獨特的存在,也是個獨立的存在。惠國是一個龐大的商業大國,在天下形成這樣的局麵之前就已經存在了。它幾乎是由商人以及傭兵組成的國家,與各國都有通商的關係,許多國家的大的皇室產業,或者家族產業都有惠商的身影。
因此,就算是兩大聯盟打的多麼不可開交,惠國之內又發生了多麼大的事情,隻要不是局麵完全成一邊倒,或者惠國解體,就絕對不會有國家現在就去打惠國的主意。因為惠國的手裏掌握著這幾個國家相當大的一部分經濟命脈,把守著各種重要的通商要道,沒有哪個國家想在亂世斷了自己的財路。
這個封建社會與我的前世曆史上的古代封建製社會有著極高的相似度,語言一樣,人種一樣,建築風格大同小異,連政治製度也差不多。我所處的周王朝,以周帝為尊,權利最大,下有丞相,司禮太監,上軍尉,而後下分兵,商,禮,工,刑,司六部,從字麵的意思就可以理解,兵部即軍隊,商部管的通商,禮部管理外交和禮樂,工部就像是工業部門,刑部管刑法配套監獄,司部就是商議國事,製定國策,管理文書的地方。
然後六部再細分,兵部分衛、軍二司,即衛軍和征軍;商部分為民、官二司,即民商與官商;禮部分為驛、樂二司,即外交和禮樂;工部分築、器、礦三司,即建築,兵器和礦場;刑部沒有分化。司部則分為左右兩派,至於是哪兩派,似乎沒有明確的說明。
六部,九司,兩派。這樣的分化將皇權鞏固到了極致,官臣的權利得到了分散,互相聯係且互相牽製。有力的避免了官臣作亂,謀權篡位的事情發生。也不知道是哪位大臣製定的政策,像他這樣的人才,就有點像是周國的商鞅。
其他的國家我不知道,但周國是實行的郡縣製。將全國的疆土分為了五郡和三十六縣。
上至三公,下至三十六縣的縣長,每一位的管理都是通過連年的科考,一層一層的選拔上來的,然後由周帝親自麵試,挑選,再委任派去各個郡縣,而且每個郡縣所能調動的守城兵力有限。這樣,所謂的占山為王,起兵造反,嚷嚷著要獨立的事情就大幅度的減少了。
而在所有的政治製度之中,有個人位置確實非常的特殊,它是個例外,它超出所有的製度之外,卻可以任意的遊走於各個階層之中,其地位幾乎與周帝無二。這個人,就是鎮國天師!
在這副軀體的記憶當中,鎮國天師就像是巫師和諸葛亮的結合,他的職責就是為國家發展推演走勢,攜利除弊。又傳聞天師能夠溝通天地之力,通曉萬物法則,可以幫助國軍征戰,又能救死扶傷。但是,他並不常出現,或者說幾乎不會暴露於世人麵前,見過他的人少之又少,除了在國之危難之時,諸位前線將士或是君王,高級成員能夠見到他出手助我軍一臂之力,其他的時間,都不知道他在幹什麼,你是想找也找不到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