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部一 不要怕鬼,鬼神是這樣來的(1 / 1)

《第一章●華夏遠祖說:人死後,都會成為鬼》

鬼神是怎麼來的?遠古的華夏宗教,是一種天神觀念與人鬼觀念的結合。根據甲骨文卜辭中“帝”、“上帝”、“祖神”、“神”等描述,部族始祖得以封神,享受奢侈的獻祭。其它立有卓著功勳的祖先也會被提升到神的位置,成為大神的陪享者。神不僅有意識,還有主導吉凶的權力,據說可以呼風、喚雨(“致雨”和“止雨”),可以“降饑饉”等。神居於天上,具有獨占性。而常人死後,隻能成為鬼。古人認為,賦予人的生命、知識和智慧的,是人的魂魄。人的肉體消亡後,人的魂魄能繼續存在,便是所謂“鬼”。鬼居於地下、黃泉,但行動自由,需要享用獻祭的財物,而且依然具有意識和權力,能禍福人。由此推論,鬼神之說的核心思想是“人死有知”。

人死魂魄在。除個別能成為神外,所有的亡魂都必須成為鬼。這是華夏遠祖立下的信仰規範,子孫萬代都在虔誠信奉。這麼多的鬼,除個別遊蕩在天地間,能讓人看見,嚇唬人外,絕大多數必須到地府報到,等待轉世。其餘的鬼,則鑽進人的感知裏,威懾人,所以很多人都怕鬼。

遠古至今,亡去的所有人中,能成就大業,能被後人封奉為神的,不多。據《封神榜》記載,天上總共365位神,比如元始天尊、太上道君、太上老君、玉皇大帝等。推而論之,一年共365天,理論上,活著的人們平均每天可能遭遇到一位天神。但地球上,目前有76億多人,真正有幸能碰到天神的,大約隻有兩千萬分之一的概率。

因為活人碰見天神的概率甚微到可以忽略不計,所以才有少數人,敢對天神不尊,不敬,不拜,不跪,甚至貶損天神形象、詆毀天神的本事,而不被天譴卻逍遙自在;天神之所以被大多數活人尊為天神,其胸懷、其氣度,雄擴宇內、延攬諸海,主要關照大多數人的福祉,不會與這種調皮搗蛋的“少數派”一般見識,所以這些人不怕天神懲罰,不怕天神發怒而降災降禍於身。

而亡去的所有人中,絕大部分都是常人,所以死後隻能成為鬼;這些常人在人間因受各種因素的製約,沒有實現自己的理想與抱負,死後心有不幹,時不時溜出來興風作浪,變著花樣出來折磨活著的人。所以活著的人,無論你信不信,隻要“有幸”遭遇一次鬼,無論是直接的還是間接的,三魂嚇掉兩魂,不信也得信,“鹵水點豆腐,一物降一物”。

由此推論,遠古人們所指的神和鬼,不是真實的肉身,而是人們感知或“撞見”的魂、魄、靈、影等形式,幻存於人們的思想與意識、願望(甚至是渴望)、意念、想象與幻影中;幻存在於人們的感覺、知覺、幻覺、夢覺、聽覺和傳言中。

人的頭腦有兩方麵的作用,一是理智,一是情感。從理智上說,似乎並無證據表明人死後靈魂永生不滅,但從感情上,人們希望如此。理智無疑是重要的,但人不能隻憑借理智活著。人的感情需要,同樣要求得到滿足;因此,在道德情感上,崇敬鬼神;但在現實理性上,應離鬼神遠點,兩者不可偏廢。對於鬼神,距離產生神秘,神秘產生敬畏,敬畏使人避離。所以遠古至今,無論男女,無論老幼,無論貧富,無論貴賤,絕大多數人都信奉鬼神的存在、敬畏鬼神的神奇力量,因此才有孔子的“敬鬼神而遠之”說。

亡去的列祖列宗,活著的子孫誰敢不敬?按照遠古華夏宗教的教義,祖先亡故後,絕大多數隻能成為鬼。亡去的列祖列宗成了鬼,而鬼在千百年來的“眾口爍金,積毀銷骨”的傳教中,又屬不祥化身,所以活著的人既敬又怕,這是大多數百姓的普遍心裏。。

祖先亡故成為鬼後,如影隨行於人們的腦海裏、潛意識裏,遊蕩在人們的夢幻裏、人們神智恍惚時現實的某個角落裏,所以,才有活著的人時不時“碰見鬼”、“撞見鬼”或“看到鬼”之事發生,那是因為那些亡靈“壯誌未酬身先死”,陰魂不散天地間。鬼魅的突然出現,能使膽小者可以瞬間懼怕、失憶、大叫、哭喊甚至瘋狂、發癲;所以大多數黎民百姓都怕鬼(包括那些對天神不敬的人)。這就是鬼的威懾作用。

現實中,鬼神雖摸不著,但活人可直接或間接感應,可以在人們沒有預知的某個時候,以某種化身,出現在人們的身邊、夢境、幻覺中,使活著的絕大多數人永遠敬畏、尊順、供奉、跪拜。華夏鬼神教的寓教作用,不可不巨大,不可不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