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有述,在毗鄰尾張國的三河國,鬆平氏一直控製著這塊地方,然而隨著織田信秀的不斷入侵,導致Lee兩次小豆阪合戰的爆發,勢弱的鬆平氏無奈之下便投靠了他虎視眈眈的鄰居駿河國大名今川義元。
今川義元是誰?其祖上係出鐮倉名門,與當時室町幕府的足利將軍是同族,今川義元是駿河守護,為戰國強大的大名之一。他在兄長今川氏輝暴斃後趁勢上位,得狗頭軍師太原雪齋以及生母壽桂尼的支持成為今川家第十一代掌門人。原本他隻是駿河國的大名,駿河離尾張還有一點距離,兩家以前並無瓜葛。然而經過今川義元的野心擴張,他將自己的鄰居遠江國與三河國全部吞並,並且與周邊強勢大名聯姻(甲婓國的武田信玄和相模國的北條氏康)從而為自己的進一步擴張及崛起解決了後顧之憂。今川家的實力日益強大,全盛時期今川氏控製了駿河、三河、遠江以及尾張的南部領土,今川義元時稱“東海道一弓取”。
三河國原本是和尾張接壤的鄰國,素來鬆平氏與織田氏長為爭奪三河的控製權而長年互相攻伐,衝突不斷。然而鷸蚌相爭,漁翁得利,今川義元看出了鬆平氏無力與織田信秀相抗衡,便計劃假借扶持鬆平氏而在實質上入侵三河國領土,使之成為自己的傀儡,並一步步蠶食尾張的邊境。今川義元經過十幾年的苦心經營,覺得自己已經在京畿地區(即當時日本首都京都周邊的地區)天下無敵,就準備上洛。上洛是指有一定實力的大名前往京都覲見天皇,並有可能借此號令天下,登上權力之巔峰。因為京都是仿造盛唐的都城洛陽,大名去京都就被稱為上洛。上洛說起來容易,可當時群雄逐鹿,一位大名想一路無礙地穿過別人的地盤到達京都,必須使沿路的大名臣服,於是上洛也等同於向天下宣告自己的實力,可謂神擋殺神,佛擋殺佛。日益兵強馬壯的今川義元準備開始籌劃上洛,在此之前,在其狗頭軍師太原雪齋策劃完成了與北麵甲斐之虎的武田家和東部強族北條家達成了同盟(大名之間子女聯姻),自己就一心向西邁進,踏上征途遇到的第一塊絆腳石就是西麵尾張國,準確的說是織田信長這塊硬骨頭。
當時織田信長初定尾張,國力羸弱,民生凋敝,一切百廢待興。信長手中掌握的耕田也不是很多,所以糧草供應存在很大的問題。在軍事上有“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的準則,無論古今中外,軍隊組成的前提都是士兵,而民以食為天,沒有糧食,士兵就無戰鬥。在日本戰國時代,糧草以十鬥為一石,每年農民為領內的大名上繳糧食,就等於是自己的保護費。每萬石約可征兵和供養士兵三百和五百人,大名掌握耕田數量越多,則表示其征調的兵士越多,自然實力越是雄厚。織田信長一年收上來的糧食不過十四萬石左右,而今川家在當時已足有六七十萬石,所以今川家的軍隊大致應是織田家的四到五倍,當時兩家的實力差距可謂是真正的天壤之別。今川義元一心要上洛,親自率領兩萬大軍,號稱四萬雄師,一副順我者昌,逆我者亡的強者模樣氣勢洶洶地從駿河出發,一路向西奔著京都進軍。在所有人看來,麵對來者不善的今川軍,織田信長要想保住家族領土隻有剩下投降這一條路了,尾張國內部家臣也大都成為投降派,他們大多認為惟有臣服於今川家才能保存織田家實力,以待東山再起。
這個情形有點類似我國三國時代前期。東吳群臣力主孫權投降南下討伐的曹操一樣。曆史總是驚人的相似,孫權一生未曾屈服過曹操,而信長壓根就不知道投降二字,天生的傲骨,並且剛剛統一完尾張織田氏,正值年輕氣盛的時候,他不可能甘心做他人之臣。日語四字熟語裏有一個詞叫做“雞口牛後”,這個詞語的典故出自我國西漢時期劉向編著的《戰國策·韓策》一書中的“臣聞鄙語曰:‘寧為雞口,無為牛後,今大王西麵交臂而臣事秦,何以異於牛後乎?’”我國戰國時期,有縱橫之士蘇秦遊說各國采納自己的政治主張,在韓國他對韓王提議合縱之策,即韓國要與其他諸國結成聯盟一起對付秦國,不至於被其各個蠶食,萬不可連橫危險的秦國,寧可做韓國的首領,也絕不能卑躬屈膝降低自身成為秦國的附庸,不然韓國遲早要被秦國吞並。織田信長便是秉著“寧為雞口,無為牛後”的想法大膽地策劃著阻撓今川義元上洛的計劃。
在這風雨交際的時刻,織田信長錄用了一個其貌不揚的人,他名叫木下藤吉郎,這個人可謂是屌絲中的屌絲,一介草民出身,地位低微。又因其營養不良,加上天生身材瘦小,大家給他取了個形象的外號“猴子”。信長先讓他做了一段時間的雜役,為自己鞍前馬後,由於工作認真,他不久就被提升為一名足輕(普通士兵),這對於家中一貧如洗的木下藤吉郎來說,這簡直是天大的恩賜。因為當上了足輕,就會有糧食吃,再也不用為交稅糧而拚命耕作了,有了基本的生活保障自己的身份地位也會有機會得到改變。之所以要講這麼個很不起眼的人,是因為就是這個小小的“猴子”以後卻能夠成為統一日本的“齊天大聖”。戰國時期以前大名的用人思想,與我國魏晉時代的門閥製度有點類似,人才不問實力,都一律遵循人才的出身高低貴賤進行提拔,身處名門貴胄,自然少不了高官厚祿,並且這種階級地位極難打破,很多官職都是世襲罔替。然而織田信長這人偏偏特立獨行,不拘一格降人才,他這樣做其實也是正悄然在進行著一種改革。另外當時其他的大名在軍事上一般采取農兵製,即戰時召集農民作為士兵進行戰鬥,農時正常進行農業生產,然而這種製度有兩個缺陷,一方麵是受時間限製,另一方麵由農民組成的軍隊戰鬥力往往薄弱。織田信長則招募一些浪人與武士作為職業軍人參加軍事訓練,隨時機動出擊作戰,即戰兵製,這樣的軍隊往往擁有很強的戰鬥力。慢慢的這些軍人便成為了真正的職業軍人,為了提高自己的功名利祿自然戰時前赴後繼,義無反顧。社會往往都是在時代的不斷變革中一點點被推動進步,而進步的源泉來自創新的思維,而這不斷刺激的創新思維又是從重要的社會實踐而來。織田信長在領導織田氏一步步走向強大的同時,伴隨著個人的成長,他盡可能地學習了他所能接觸到來自不同的地域的文化知識,永遠保持了一顆好奇之心,並積極地試圖打破現有的體製,開創新的局麵。無論是時勢造英雄,亦或是英雄造時勢,無可否定的是織田信長對於日本近世的發展確實產生了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