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章 山長水闊鳳鸞知何處(1 / 3)

朱棣無以承受,尤其不能聽到‘遺願’、‘駕薨’之類言辭,他怒不可遏地道:“朕再說一遍,皇後隻是睡著了,誰再敢口出不遜,格殺勿論!”

他斥退眾人,同妙弋如往常一般親密依傍,對她溫柔低語道:“你說過等我回來的,怎就先睡下了?你一定太累了,對嗎?你睡飽了,就快些醒來,這次換我等你……”

浮雲落日,苑中朝開暮落的木槿花相繼閉合,醞釀著來日的新生。朱棣懷抱著妙弋,不願與她分開半刻,似醒非醒地,仿佛聽到熟悉的一聲“四郎”,他頃刻清醒異常,滿懷希冀地低頭看向懷裏的人兒,卻不見她有複蘇的跡象。漫漫長夜,他孤獨地等待著奇跡重現,然而,他又分明感覺,她的身體在慢慢變得僵硬……

沒有什麼比這種體驗更催折人心了,當朱棣終於意識到他的皇後再也不會醒來時,他臉色驚變,痛心入骨。夜半冷風乍起,似倏忽間轉至寒秋季節,他悲辛更甚,幾乎將一世的淚在此夜流幹淌盡。

東方既白,一輛素簡的馬車弛過山道,徑達竹裏館外。車駕剛一停穩,一小沙彌便跳下車來,麻利地安置好梯凳,扶著一身灰布袈裟的國師道衍步下馬車。三寶率內官們迎住道衍,乞請道:“國師親至,救了我等。皇後昨日薨逝,為今也隻有您能勸慰得了陛下了。”說罷步履匆忙地直將他接入懸苑外。

此時此地,早已無人敢向內通報,悲傷與憂憤交織的永樂帝瀕臨在絕望和爆發的邊緣,隨時可能下令將一切滋擾者就地正法,而道衍卻似無甚掛礙,也不拘宮人是否例行通傳,直入苑中麵見朱棣。

宮人們忐忑地關注著苑內動靜,過了許久,並未有令人擔憂的事態發生。就在眾人如釋重負之時,昨日飛臨行宮禦苑那隻神鳥青鸞竟又重現竹山空域,刹那間,黎明破曉的涳蒙天際現出光華萬丈。朱棣乍見此異像,心下卻無半分怪誕離奇,冥冥中,他甚至對這隻神鳥感到莫名親切。那身放異彩的青鸞繞懸苑低飛盤旋數匝,所經之處,敗謝了一夜的木槿花竟然早於天光大亮前次第綻開。

俄而,青鸞懸停花席之上,與朱棣默然對視,它的口中銜著顆指腹大小,青幽剔透的寶珠,朱棣不由自主朝上攤開一隻手掌。奇幻的一幕發生了,青鸞張口,那寶珠不偏不倚落在他的掌心。山穀中再度回蕩起天籟般悅耳的鸞鳴,鸞鳥好似達成使命一般,飛入青空杳無影跡。

道衍匐伏在地,激動道:“陛下,老臣曾在古書中見過關於蒼鸞的記載,此神鳥不論羽翼色澤還是形態特征,皆同書中描述的鸞凰無有二致。鳳與鸞本是一對,亦是帝後的象征,如今隻有孤鸞現世,莫不是皇後娘娘元神所化,特來與陛下道別……”

朱棣心中一震,難怪初遇那神鳥,遂即生出滿懷的留戀不舍來。他亮出掌心的寶珠,問道:“國師可知此物為何?”

道衍注視著青瑩光暈的寶珠,深思著道:“傳說蒼鸞出自瑤池仙境,而瑤池又是金母掌管仙丹靈藥之處,蒼鸞銜珠而來,應是受到仙家指引,此物或許對皇後有裨益。陛下且試試將寶珠含於娘娘口中,以觀其效。”

朱棣複又燃起希望,忍痛以金匙撬開妙弋檀口,輕放入寶珠。僅半柱香的功夫,寶珠便顯現出它玄妙入神的效力,妙弋本已蒼白如紙的臉色變得容光煥然,肌膚竟也恢複了彈性。朱棣更加堅信上蒼憫恤皇後盛年歿逝,定有救拔。他反複試探妙弋鼻息,感受她的心跳,結果仍是徒勞。

道衍見此情形,憬然有悟,這寶珠能使容顏煥新,卻是與道家秘傳仙品定顏珠的功效一般無二。他素知帝後情深似海,皇後這一去,陛下定然深陷悲痛難以自拔,他遷思回慮,向永樂言明定顏珠的仙效,回頭又囑咐跪在角隅,已是神勞形瘁的盈月將皇後遺願轉述陛下。

盈月跪近禦前,傷泣道:“娘娘大漸彌留時,除了力保眾醫官,還替陛下在京門名媛和外邦貢女中擇了幾位賢淑端莊的妃嬪充斥後宮……娘娘說,眾人皆苦,都在自渡,希望陛下放低愛別離苦,善自珍重。”

朱棣苦歎一聲,道:“愛過蒼鸞的人,又豈會再愛燕雀?山長水闊知何處,隻合雙飛便雙死。”

道衍聞見,心中愈加焦慮,隻恐朱棣做出什麼不智之舉,須得讓他仍對未來存有冀望,遂指天誓日道:“陛下,神鳥銜珠現世,必有來因,定顏珠能令韶華永葆,可使枯骨生肉,遺體百年不腐,若遇到因緣聚合的契機,或許還能喚醒娘娘重生。”

朱棣深信不疑,眼中陰霾漸漸散去。

永樂五年七月,大行皇後成殮,棺架移入皇城紫霄殿安奉。朱棣僅為皇後發喪,卻不許靈柩下葬,引得朝野上下物議沸騰,皇子們也不能理解,跪在紫霄殿外,想要勸諫父皇讓母後入土為安,喪葬盡禮,可他們自始至終也未被父皇宣見。

自輟朝起,朱棣便一步不曾踏出紫霄殿,他伴在妙弋棺槨旁,不食不飲,不眠不休,累了便背倚槨柩養會兒神,那些曾與妙弋一同走過的歲月,如潮水般翻湧在他腦海。思念無聲,回憶沉重,他扶著外槨起身,看向尚未合棺的裏槨,那是具清而透明的水晶冰棺,即便冰館已做封釘處理,也可清晰看到盛殮其中的妙弋,她後服加身,妝容精致,真如安恬憩睡一般。